拍品專文
南寬是一位以體現韓國藝術美學原型而著稱的畫家。他與同代的藝術家,如李聖子和金煥基等,齊被視為韓國現代藝術史最具影響力的前驅。而南寬的經歷也與許多 其他現代韓國藝術家類似,透過日本首次間接接觸到西方抽象藝術。在日本學院派的嚴格調教下,南寬集約地 探索各式歐洲油畫類型,從印象派、立體派、到野獸派 等,尋覓屬於他自己的色彩和構圖語彙。儘管他嚮往創造自己的原創藝術,然而一直要等到韓戰爆發,才驅策藝術家發展出合適的風格,能貼切地表達他慘烈而恐怖 戰爭經驗。
在1955 年,南寬決定遠走巴黎去親炙西方藝術,從那 些成功表達己身戰爭經驗的西方大師學習鑽研,以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視覺語言,並在全 新的環境精煉自己的藝技。在那時期,巴黎籠罩在不定形藝術的氛圍下,而南寬努力地汲取斑點主義中的畫布滴色技巧,只因為他發現該技法最合適用來創造他想要表達的藝術質感。
南寬在前往巴黎之際,已是當代韓國藝壇盛名遠播的畫家。在目睹1950 到1953 年韓戰期間的腥風血雨後,他發現自己長年所應用於具象繪畫的學院風格,雖然技巧純熟, 卻不足以表達他真正感受。而這份嫻巧技法,在他試圖完整形繪戰爭的殘忍殺戮時卻成了絆腳石; 事實上,南寬希望透過藝術語彙,體現他對未來那絕望 和希望之間的矛盾感受;但是這技巧卻已然成了滯礙。 這種尋找到自己的視覺語言的迫切和誠摯感,促使他放 棄在韓國穩定的藝涯和生活,遠走他鄉尋找新的作畫環 境。而南寬這一趟尋找抽象繪畫中之自我風格的實驗之旅,確實收益良多。在1956 年,南寬定居巴黎甫一年 後,他就獲邀去參加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群組藝展。 而自1958 年起,他就固定受邀去參加五月沙龍,一個 1950 和1960 年代在巴黎藝壇深具影響力的聚會;南寬所收到的邀約不斷,直到他在1968 年返回韓國為止。 他在1966 年於蒙頓雙年展所贏得的首獎,應該是他旅居巴黎期間所獲最受人矚目的榮譽。
儘管藝術家從1955 到1968 年期間長住巴黎,他在韓 國的影響力依然不減。在這次展出的《古蹟》( 拍品編 號56) 繪於1964 年,是南寬所有藝術抽象畫集裡最令 人嚮往讚嘆的大作之一。1960 年初在巴黎的南寬,密集地實驗各種材質和技巧,從而開始發展出無以倫比的風格和主題,這些創意產出,讓人想起不同字體的獨特形狀、歷史遺址和石塊。南寬述道,「我使用的是祖國的遠古主題 – 千古遺跡、面具、和古代的植物型態。」 而有別於漢斯.哈同、馬克.托比和法蘭茲.克萊恩利用西方書法,以即興活力和動作追求寫意筆勢所繪成的 抽象畫,南寬偏好使用建築意象的形狀和字體來嚴密地構築畫面。1968 年,尚.賈克.拉維克,當時盛讚南 寬作品的著名法國藝評家之一,寫下這段評論:「南寬尋找真相和永存。自從遭遇了韓戰那段悲愴的經驗後, 他不斷地在找尋真義,而不是附帶事件。我們需要解他 在死亡中所看到的新生和希望,這至關緊要。」
在《古蹟》作品中,讓觀者大感佩服的第一特徵,即是畫面上透過各種技法所層層疊映而上的豐富顏彩,創造 出一種趣味洋溢的畫面,結合了內斂、柔和色調,及搶眼鮮麗顏彩之間的平衡。南寬應用了濃縮和擴散的元 素,反映出他對混亂和秩序間、記憶和無意識狀態、有機和無機兩者間和諧的深刻追求。如同作品名稱所意味的,南寬在統一形體和內涵的過程中,超越了生命的種種痛苦,而成功地展現希望及生存的本質。如強.C. 柯維爾的評論,「只有獲得靈感啟示的藝術家方能帶領 我們到達魔法之域。」而《古蹟》應許帶領觀者到一個終極和諧及和平的神奇之境,超脫掙扎奮鬥、介於生死之間。
南寬的作品備受公共和私人收藏家的歡迎,並得見於首爾的三星現代藝術博物館、光州的國家現當代藝術博物館、以及其他著名館場的長年展。他也是許多著名藝術獎項的得獎者,包括了法國蒙頓雙年展的繪畫首獎。
在1955 年,南寬決定遠走巴黎去親炙西方藝術,從那 些成功表達己身戰爭經驗的西方大師學習鑽研,以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視覺語言,並在全 新的環境精煉自己的藝技。在那時期,巴黎籠罩在不定形藝術的氛圍下,而南寬努力地汲取斑點主義中的畫布滴色技巧,只因為他發現該技法最合適用來創造他想要表達的藝術質感。
南寬在前往巴黎之際,已是當代韓國藝壇盛名遠播的畫家。在目睹1950 到1953 年韓戰期間的腥風血雨後,他發現自己長年所應用於具象繪畫的學院風格,雖然技巧純熟, 卻不足以表達他真正感受。而這份嫻巧技法,在他試圖完整形繪戰爭的殘忍殺戮時卻成了絆腳石; 事實上,南寬希望透過藝術語彙,體現他對未來那絕望 和希望之間的矛盾感受;但是這技巧卻已然成了滯礙。 這種尋找到自己的視覺語言的迫切和誠摯感,促使他放 棄在韓國穩定的藝涯和生活,遠走他鄉尋找新的作畫環 境。而南寬這一趟尋找抽象繪畫中之自我風格的實驗之旅,確實收益良多。在1956 年,南寬定居巴黎甫一年 後,他就獲邀去參加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群組藝展。 而自1958 年起,他就固定受邀去參加五月沙龍,一個 1950 和1960 年代在巴黎藝壇深具影響力的聚會;南寬所收到的邀約不斷,直到他在1968 年返回韓國為止。 他在1966 年於蒙頓雙年展所贏得的首獎,應該是他旅居巴黎期間所獲最受人矚目的榮譽。
儘管藝術家從1955 到1968 年期間長住巴黎,他在韓 國的影響力依然不減。在這次展出的《古蹟》( 拍品編 號56) 繪於1964 年,是南寬所有藝術抽象畫集裡最令 人嚮往讚嘆的大作之一。1960 年初在巴黎的南寬,密集地實驗各種材質和技巧,從而開始發展出無以倫比的風格和主題,這些創意產出,讓人想起不同字體的獨特形狀、歷史遺址和石塊。南寬述道,「我使用的是祖國的遠古主題 – 千古遺跡、面具、和古代的植物型態。」 而有別於漢斯.哈同、馬克.托比和法蘭茲.克萊恩利用西方書法,以即興活力和動作追求寫意筆勢所繪成的 抽象畫,南寬偏好使用建築意象的形狀和字體來嚴密地構築畫面。1968 年,尚.賈克.拉維克,當時盛讚南 寬作品的著名法國藝評家之一,寫下這段評論:「南寬尋找真相和永存。自從遭遇了韓戰那段悲愴的經驗後, 他不斷地在找尋真義,而不是附帶事件。我們需要解他 在死亡中所看到的新生和希望,這至關緊要。」
在《古蹟》作品中,讓觀者大感佩服的第一特徵,即是畫面上透過各種技法所層層疊映而上的豐富顏彩,創造 出一種趣味洋溢的畫面,結合了內斂、柔和色調,及搶眼鮮麗顏彩之間的平衡。南寬應用了濃縮和擴散的元 素,反映出他對混亂和秩序間、記憶和無意識狀態、有機和無機兩者間和諧的深刻追求。如同作品名稱所意味的,南寬在統一形體和內涵的過程中,超越了生命的種種痛苦,而成功地展現希望及生存的本質。如強.C. 柯維爾的評論,「只有獲得靈感啟示的藝術家方能帶領 我們到達魔法之域。」而《古蹟》應許帶領觀者到一個終極和諧及和平的神奇之境,超脫掙扎奮鬥、介於生死之間。
南寬的作品備受公共和私人收藏家的歡迎,並得見於首爾的三星現代藝術博物館、光州的國家現當代藝術博物館、以及其他著名館場的長年展。他也是許多著名藝術獎項的得獎者,包括了法國蒙頓雙年展的繪畫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