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 YULIANG (CHINA, 1895-1977)
美國重要私人收藏
潘玉良 (中國, 1895-1977)

裸女與鏡子

細節
潘玉良
潘玉良 (中國, 1895-1977)
裸女與鏡子
水墨 設色 紙本
91.4 x 61 cm. (36 x 24 in.)
1956年作
款識︰玉良 56 (左上)
鈐印:玉良
來源
藝術家贈予路易斯.奧古斯特.保羅.魯吉耶 (1889 – 1982)及露絲.伊莉莎伯.魯吉耶 (1903-1989) 夫婦
現由原藏家家屬收藏

拍品專文

潘玉良生於1895 年,是現代藝術史上少數有文獻記載的中國女藝術家,她的同輩藝術家包括徐悲鴻、林風眠、常玉 。潘氏從歐洲留學回國後,於1929 至1936 年期間從事藝術創作和教授藝術,當時興起多場社會政治運動,包括中國婦女運動、新文化運動、兩大政黨推動的改革,以及1937年的日軍侵華。她於1937 年移居巴黎,直至 1977年逝世。她雄心壯志,滿腔熱誠,在法國獲僑居當地的中國藝術家選她為中國藝術協會主席。40 年來,潘氏的作品曾於英國、德國、希臘、意大利、瑞士、比利時、 紐約、三藩市和日本等地展出。

當時,潘氏在巴黎的生活拮据,一直依靠好友的資助。為表達感謝之情,《拿著鏡子坐著的裸女》( 拍品編號20) 是潘氏贈予路易斯.奧古斯特.保羅.魯吉耶博士(Louis Auguste Paul Rougier, 1889-1982) 的禮物,魯吉耶博士是法國著名哲學家,曾撰寫多本著名作品,包括於1919 年出版的《哲學與新物理:論廣義相對論與廣義理論》, 以及於1919 年出版的《民主的玄虛—其起源及其幻覺》。他與第三任妻子露絲.弗里德曼博士(Lucy Elisabeth Friedmann)(1903-1989) 於1942年結婚。潘氏於1975年寄給魯吉耶夫婦的明信片,印證了二人的多年友誼。

明信片左上角印有文字:
格魯塞René Grousset(1885-1952) 半身像
潘玉良作
中國藝術家
巴黎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

潘氏親書:

「1975年 新年快樂
潘玉良
路易斯.魯吉耶夫婦」
( 原法文的中文譯文)

線條的容量潘氏筆下的人物充滿雕塑感,展示人體的量感。她以中國毛筆和水墨仔細描畫軀體的線條,水墨一旦接觸紙張後便無法擦掉。線條精準流麗,筆觸果斷,畫出悠然自得的坐姿裸女。作為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1925) 及意大利羅馬美術學院(1928) 的榮譽畢業生,潘氏將西方炭筆素描及雕塑的技巧運用於水墨之中,探索紙本水墨畫的可能性,創出全新的裸女形象,呈現懾人的立體感與質感。

朱德群回憶在巴黎大茅屋畫室裡,「與其他畫家不同的是,潘玉良是用中國毛筆畫速寫。」1 潘氏以獨特方式繪畫裸女,運用俐落鮮明的曲線勾勒身體輪廓,媲美林風眠 (1900-1991) 的裸體作品,進一步反映她致力以水墨營造立體感的目的。

人物身體上的零星水墨渲染,也增添立體感。畫家同時在背景添加不同粗幼長短的影線,結合水墨畫和油畫的技巧,開創全新的視野。交叉縱橫的影線俐落而短促,交疊成不同程度的陰影,令人想起中國草書,呈現自由而富表現力的特質,風格與利用筆觸呈現空間的同代畫家瑪麗亞.海倫娜.維埃拉.達.席爾瓦(Maria Helena Vieira da Silva,1908-1992) 相似。此外,潘氏仔細控制水墨的濃度和運墨的力度,以剛柔並濟的筆觸營造深淺有致的對比,令畫作更添深度。

自我互動
潘氏的具象作品擁有不同的面貌, 除了展示人物的外表,也呈現出其心理狀態。女士拿著鏡子坐著,自信地將右臂放在頭上,反映一種自我互動的表現。

看著潘氏筆下的人物,就像進入表現的世界,以及鏡子反映的「現實」。畫家所描繪的畫面,其實是一位能夠自我滿足的女性。

在此畫中,潘玉良大膽呈現一位姿態優雅的女士,輕解衣鈕,自信嫵媚。畫作不但描繪一位自傲的女士,更象徵女性自強和獨立的人生。

扭曲與精緻
畫家為人物的臉頰塗上漂亮的粉紅色的胭脂,眼睛和嘴唇也仔細描畫。繪畫這張精緻的臉蛋時,潘氏故意省略鼻子。這種獨特的手法她也見於她許多的水墨及油畫創作中,例如由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的畫作。

畫家刻意繪畫沒有鼻子的臉,因為那是她的寫照,也可解讀為她的自畫像, 反映她多年來受嚴飽鼻竇炎的痛苦。根據潘氏的傳記,她在上海時已接受鼻竇炎手術, 在巴黎也經常接受鼻竇炎手術。 在刊登在2009 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之《朱德群》中, 朱德群憶述50 年代在巴黎與潘玉良的交往:「潘玉良患有嚴重的鼻竇炎,久治不愈,講話時鼻子常常發出『吭吭』的聲音。後來西醫採用手術療法,每六個月要開一次刀,十分痛苦。…朱德群很緊張,就寫信回家,詢問 做醫生的父親。父親說不必開刀,我有辦法治。後來朱德群放假回家,父親用中藥磨成粉,以碎大蒜末調和, 包在紗布裡面,塞入鼻腔中,不久就痊癒了,…可惜朱德群只知道是大蒜,其他藥劑說不出來了,潘玉良只好繼續在巴黎西醫的開刀療法,每年一次,不敢間斷。」2

莫迪里安尼(Modigliani) 筆下人物的長鼻、淺色眼睛和立體派的誇張表情,也呈現類似的面部扭曲情況。潘氏揉合扭曲與精緻的手法,追求真我,這正是永恆之美的來源,不受外界和年齡的限制。

潘氏留法期間,來自西班牙、意大利、日本、中國、羅馬尼亞和越南的藝術家也聚集在巴黎,促進各地的創意交流。當時,意大利的莫迪里安尼(1898-1920)、日本的藤田嗣治(1886-1968)、中國的常玉(1901-1966) 和來自保加利亞的朱勒. 帕斯金(Jules Pascin,1885- 1930) 亦以各自的角度和方式呈現女性主題。秋季沙龍和獨立沙龍皆肯定了潘氏的藝術成就。

1 2009 年,《朱德群》,河北教育出版社
2 同上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