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NALD VENTURA (PHILIPPINES, B. 1973)
亞洲 重要私人收藏
羅納德‧文圖拉 (菲律賓,B. 1973)

啟示錄

細節
羅納德‧文圖拉
羅納德‧文圖拉 (菲律賓,B. 1973)
啟示錄
簽名:Ventura 2010 (左下)
油彩 畫布
153 x 210 cm. (60 1/4 x 82 5/8 in.)
2010年作
來源
2010年11月29日 佳士得 香港 編號1564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2011年《現實 -- 羅納德.文圖拉》Damiani 波隆那 意大利 (圖版,第113頁)

拍品專文

「現今無論是對四週環境還是心理層面,電視播放的視覺資訊都為觀者帶來災難。某程度上我的作品就如不同版本的現實的縮影。」
- 羅納德.文圖拉

天災、恐襲、屠殺、示威等種種畫面每天在全球無數電視、電腦和手機屏幕上閃現,讓我們的集體意識充滿痛苦、死亡和暴力。羅納德.文圖拉的《啟示錄》(拍品編號48) 集畫家作品中典型的魔幻寫實主義、流行文化符號及街頭藝術風格於一身,揭示了媒體對現代生活的影響,亦讓人反思我們作為每天轟炸我們的信息的消費者的角色。

文圖拉於菲律賓馬尼拉出生,並任教於當地的聖道頓馬士大學。他於畫作中使用獨特的視覺語彙,將古典繪畫原則、街頭藝術及流行文化元素並置,更挪用各種不同來源的圖像,從文藝復興到迪士尼等包羅萬有。他翻玩、拼裝各種對比強烈的意象,充滿玩味的風格彷彿回應羅柏特.羅森柏格和理查.漢彌爾頓等後現代藝術家,他們從媒體及其他來源挪用圖像,透過不同組合引發觀者的情緒反應和各種聯想,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啟示錄》一畫中,從電視屏幕爆發的力量以近似塗鴉的手法描繪,層層分明又互相重疊,偶爾與畫中其他元素互動,有時則毫不相干。全畫幾乎以黑白兩色繪成,只有小片顏色於雲霧和噴灑的煙火中若隱若現,將我們的視線導向故事發展的重心,並彷彿發出警號:災難已一觸即發。座落一旁的電風扇四週煙霧縈繞,扭曲的圖形如墨水般傾瀉於熟睡的男人身上,但卻似乎完全沒有觸碰到他。整體畫面彷彿一幅充滿街頭美學的拼貼畫,既具統一性又處處分明,為渾沌賦予結構和具體的視覺形像。根據文圖拉所言,「藝術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線索或提示,令人更深刻地思考並提出疑問。」此說正點出羅森柏格的作品精髓,以互不相關的視覺元素啟發觀者自由聯想,並提出自己的結論,鼓勵觀者對作品作出個人化的回應。

仔細審視的話,不難察覺畫中包含文圖拉對其祖國菲律賓的指涉──從廉價的塑膠座椅和茶几、放在矮櫈上的舊電視機,以至四週陳設,皆是菲律賓典型家居佈置,加上土製的紅馬啤酒和幸運牌香煙,更加將場景清晰鎖定在菲律賓。其他元素則較為陌生,甚至不屬於此場景,例如兩隻以剪影呈現的鹿,分別從電視機中躍出和昂首靜立於茶几上,彷彿電視中冒出的精靈已成為現實生活的一部份;一隻帶有終極格鬥冠軍賽商標的拳套自電視屏幕飛向棕櫚樹;一個蒙面男人一邊手持煙火,一邊敲着低音鼓,像個幾乎記不起的夢裏的不祥預兆。各種熟悉和陌生的圖像隨意組合,就如媒體上來自全球和本土的各種意念,處處令我們聯想到菲律賓過去被殖民的動盪歲月,更讓我們覺察四週影響着我們思維的圖像是何其複雜。

畫中的場景地點和從電視機爆發而出的圖像均有其特徵,但熟睡中的男人卻代表着每個人。我們看不見其面目亦無法確定其身份。孤獨感是文圖拉作品中常見的主題之一,孤身一人的人物被各種圖像衝擊的畫面經常出現。培根對人性黑暗面同樣深感興趣,可見《啟示錄》在這方面與弗朗西斯.培根作品異曲同工。透過遮蔽熟睡男人的面孔,文圖拉同時令其身份模糊。他既可以是任何人,但又誰也不是,只是個在沉睡中窒息的受害者。

文圖拉在接受露西.里斯訪問時被問到是否視繪畫為一種逃避時曾表示,「繪畫並非逃避的方法,對我來說它比較是一種釋放。我們被大量負面的東西轟炸, 不停接收大量的圖像,讓我感到窒息,有時無法消化所有事物。」由此看來,《啟示錄》可能於某程序上是畫家的自畫像,或者是一幅夫子自道的作品,表現了畫家為日常承受的心理壓力尋求舒洩的欲望。

儘管畫中細節耐人尋味,當中的視覺信息卻非常清晰:畫家正在警告我們過度倚賴媒體的可怕後果。佇立畫布前,觀者不難想像自己就是沉睡的人,正在承受猛烈攻擊卻毫不自覺。即使在這情形,我們仍然被安置在觀者的位置,無法在這時間停頓的一瞬拯救被攻擊的受害者。作為觀眾和媒體消費者,媒體時時牽動我們的情緒、被無孔不入地左右着我們的世界觀,有時我們不免感到無助。無論我們有否察覺媒體的影響,文圖拉的作品令我們無法不直面現代媒體在我們意識中產生的各種「不同版本的現實」。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