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有人問我是如何開始藝術生涯的,我的回答很簡單。我告訴 他們,要成為一名藝術家,一定要熱愛和尊重他的創作。對待 藝術必須真誠,繪畫初學者一定要直接從自然中觀察學習,從 對自然變遷一絲不苟地探索中,掌握觀察的力量。」 - 李曼峰
接續《金玉滿堂》於2012年創出的佳績,佳士得本季呈奉李曼峰歷來在拍賣場上尺幅第二大的早期作品《怡然祥和》。如此大型的李曼峰作品極為罕見,且作於畫家在藝術進程上的轉向期。李當時以無比的雄心繪製此巨作,正好展現出他在藝術上追求超凡的熱情。《怡然祥和》盡顯畫家對糅合東西方技法的透徹掌握。
沉靜之深度
李曼峰的才藝受到當時印尼總統蘇卡諾的重視,任職總統府顧問畫師。李已公認為現代印尼藝術發展的偉大先驅之一,但他並不滿足於其時的藝術造詣或為賺錢而增加繪作量。李總是樸實低調,依然故我地埋首於藝術,希望通過其作品觸動人心。李曼峰的謙遜,讓他充分發揮其藝術潛能,嘗試營造嶄新的美學畫面,以中國水墨畫的筆法,將油彩推向極致,創作一幅又一幅的非凡作品。
融匯東西方藝術
李曼峰未接受過正規的藝術教育,獲得馬力諾獎學金時,即抓緊機會前往荷蘭深造。李的早期作品,深受荷蘭印象派畫風的影響,偏向採用沉鬱的色調及精確的光影佈局。在荷蘭短短的學藝期間,李曼峰覺悟出日後在藝術追求的志向。他曾與一名正在海牙舉行展覽的印尼畫家會面,展品雖然稱為東方藝術,但多以西方技法處理,欠缺東方美學的意態神韻,只像單純模仿西方畫作。從那時起,李轉而致力糅合東西方技法,為作品在西方美學的基礎上,注入東方藝術的精髓。
《怡然祥和》為原藏者直接獲贈自畫家本人,屬李曼峰1940年代值得注意及鮮見的作品之一,其時李專注以金魚和白鴿為創作主題。李在《怡然祥和》領觀者到一意想不到的遠方,以寬廣視角,描寫高於雲層的景緻。近景有一群白鴿安然休憩在懸岩上,左右兩旁各有一隻白鴿注視著這群白鴿,另有數隻從高處俯視著牠們,猶如協定了要守護牠們。還有數隻飛離懸岩,有些則正要棲息下來,為近景的靜態帶來平衡,讓作品增加了動感。白鴿不僅是作品的焦點,透過對牠們的描繪,正好顯出李曼峰對西方技法的成熟運用。同期的畫家阿凡迪,以飽滿有力的線條表達主體的情感;反觀李筆下的線條,流暢細膩。李用自信磊落的筆觸,小心擬出羽毛的質感,讓象徵和平的白鴿栩栩如生。
《怡然祥和》不單讓人欣賞到李曼峰熟練的西方技法,更可見他革新地將東方美學滲透於其中。背景的群山,以印象派的繪法勾勒,營造深邃、古遠的意境,喚出中國山水的韻味,散發著畫家理想的和諧感。此幀擷取了李曼峰在西方美學訓練及其東方血統的文化傳承,表現出他的藝術文化特質。
從《怡然祥和》可觀察到李曼峰的畫風有戲劇性的轉向,用色也漸印象派的沉鬱變為較明亮,更能透過作品,讓人領略到李所嚮往的平靜、和諧。遠山的主調為綠松石色,褐色的堅硬岩石綴以黃色野菊花,為冷系主調帶來了絲絲暖意之餘,為作品加添了點點詩情。看似簡潔、樸實的畫面,卻能揭示李的表徵意圖。
《怡然祥和》正好代表了李曼峰在經歷美學轉向期時,中國文化在其生命的重要性和日後在創作發展上的關聯性。李的謙遜、樸素,讓他能專心致志地勤練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成就了此佳作。畫家以作品出色地將日常題材昇華,同時證明了他兼具東西方美學的精粹。李曼峰實是歷來最優秀及值得尊崇的印尼畫家之一。
接續《金玉滿堂》於2012年創出的佳績,佳士得本季呈奉李曼峰歷來在拍賣場上尺幅第二大的早期作品《怡然祥和》。如此大型的李曼峰作品極為罕見,且作於畫家在藝術進程上的轉向期。李當時以無比的雄心繪製此巨作,正好展現出他在藝術上追求超凡的熱情。《怡然祥和》盡顯畫家對糅合東西方技法的透徹掌握。
沉靜之深度
李曼峰的才藝受到當時印尼總統蘇卡諾的重視,任職總統府顧問畫師。李已公認為現代印尼藝術發展的偉大先驅之一,但他並不滿足於其時的藝術造詣或為賺錢而增加繪作量。李總是樸實低調,依然故我地埋首於藝術,希望通過其作品觸動人心。李曼峰的謙遜,讓他充分發揮其藝術潛能,嘗試營造嶄新的美學畫面,以中國水墨畫的筆法,將油彩推向極致,創作一幅又一幅的非凡作品。
融匯東西方藝術
李曼峰未接受過正規的藝術教育,獲得馬力諾獎學金時,即抓緊機會前往荷蘭深造。李的早期作品,深受荷蘭印象派畫風的影響,偏向採用沉鬱的色調及精確的光影佈局。在荷蘭短短的學藝期間,李曼峰覺悟出日後在藝術追求的志向。他曾與一名正在海牙舉行展覽的印尼畫家會面,展品雖然稱為東方藝術,但多以西方技法處理,欠缺東方美學的意態神韻,只像單純模仿西方畫作。從那時起,李轉而致力糅合東西方技法,為作品在西方美學的基礎上,注入東方藝術的精髓。
《怡然祥和》為原藏者直接獲贈自畫家本人,屬李曼峰1940年代值得注意及鮮見的作品之一,其時李專注以金魚和白鴿為創作主題。李在《怡然祥和》領觀者到一意想不到的遠方,以寬廣視角,描寫高於雲層的景緻。近景有一群白鴿安然休憩在懸岩上,左右兩旁各有一隻白鴿注視著這群白鴿,另有數隻從高處俯視著牠們,猶如協定了要守護牠們。還有數隻飛離懸岩,有些則正要棲息下來,為近景的靜態帶來平衡,讓作品增加了動感。白鴿不僅是作品的焦點,透過對牠們的描繪,正好顯出李曼峰對西方技法的成熟運用。同期的畫家阿凡迪,以飽滿有力的線條表達主體的情感;反觀李筆下的線條,流暢細膩。李用自信磊落的筆觸,小心擬出羽毛的質感,讓象徵和平的白鴿栩栩如生。
《怡然祥和》不單讓人欣賞到李曼峰熟練的西方技法,更可見他革新地將東方美學滲透於其中。背景的群山,以印象派的繪法勾勒,營造深邃、古遠的意境,喚出中國山水的韻味,散發著畫家理想的和諧感。此幀擷取了李曼峰在西方美學訓練及其東方血統的文化傳承,表現出他的藝術文化特質。
從《怡然祥和》可觀察到李曼峰的畫風有戲劇性的轉向,用色也漸印象派的沉鬱變為較明亮,更能透過作品,讓人領略到李所嚮往的平靜、和諧。遠山的主調為綠松石色,褐色的堅硬岩石綴以黃色野菊花,為冷系主調帶來了絲絲暖意之餘,為作品加添了點點詩情。看似簡潔、樸實的畫面,卻能揭示李的表徵意圖。
《怡然祥和》正好代表了李曼峰在經歷美學轉向期時,中國文化在其生命的重要性和日後在創作發展上的關聯性。李的謙遜、樸素,讓他能專心致志地勤練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成就了此佳作。畫家以作品出色地將日常題材昇華,同時證明了他兼具東西方美學的精粹。李曼峰實是歷來最優秀及值得尊崇的印尼畫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