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因為林風眠的開創,使中國的藝術家們能夠以現代的手法表達出完全中國化的感受,從西方藝術理念的影響中得到解脫。不少有代表性的現代中國藝術家都曾經跟他學過畫,包括趙無極、吳冠中、朱德群等,可見其影響之大。因此,他是真正中國現代繪畫的先驅。」──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學家蘇立文教授
50年代初,因時局的變遷,林風眠離開美術學院並遷居上海,開始了半隱居的生活。上海相對寬鬆的藝術環境和比較穩定的生活,使他把全部的精力都傾注在研究和創作上,迎來了生涯最蓬勃旺盛的創作期。《蓮池》繪於1960年,此時的林風眠已能熟練的駕馭他所獨創的、融貫中西的藝術語言,可在畫面中看到流暢的毛筆線條、精準的構圖與暈染,將林風眠50年代專注於藝術探索的心得完全呈現出來,呈現一種孤寂卻詩意的美感。
作為中國現代藝術的開創者,面對東西方藝術調和的根本命題時,林風眠選擇以西方藝術的視角切入中國傳統繪畫,在現代觀念的基礎上探索可行的調合方式;他相信東西方的藝術在本質上是色彩與線條的不同組合,是可以互相溝通的,於是他有意識地發掘兩者的長處並仔細推敲,逐漸型塑出個人的創作風格,開創中國現代藝術的新頁。此幅《蓮池》與自然物象若即若離的寫生式手法,實際上無論是用色及構圖皆經過精心的安排。林風眠首先利用生宣發散的效果以顏料混入濕墨之中暈染水面倒影,再於其上填點蓮葉,層疊之中呈現色彩的層次感,形成一種獨特的以墨色為主的光影表現,象徵林風眠在繼承傳統技法後所呈現出的實踐能力。此外,《蓮池》改革了傳統山水的平遠式構圖,以多條的地平線與45 度角的蘆葦構成了一個「之」字形的楔形空間,對畫面有延展視覺與變化豐富的效果,成就了空間的縱深。就林風眠這樣的安排,郎紹君曾評論道:「平遠風景的特色是沉靜、淡遠、平和,但也容易呆板。林風眠處理這類構圖時,極注意平遠中的直線、斜線、弧線和圓形,以及動勢和色彩變化,給平和沉靜的氣氛以活力。」因此除了以線條衝破平遠構圖的呆板,並以水墨的濃淡暈染形成塊面與飛白,使得畫幅在具有垂直動勢與橫向律動的塊面之間憑添更豐富的變化。或許是因為採取了平遠法而使得這一系列作品更具中國繪畫的色彩,林風眠通常用以表現江南廣大的水面與遠方的重山。 若與莫內的一系列睡蓮作品相比,林風眠忽略了細微色彩與光線變化,較注重大色塊與整體氛圍的手法,濃郁的筆觸以及色塊之間的排列疊壓,既具有後印象派的色彩,同時流露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如同林風眠從山水構圖中擷取造型語彙,後輩學生朱德群繼續以更抽象的精煉完全捨棄自然的輪廓,探索抽象表現主義的新興領域。這段從林風眠到朱德群的藝術道路,傳統的山水美感始終縈繞在這批中國藝術家心中,成為汲取靈感的沃土。
作為在中國創立並引領現代藝術發展的先驅,林風眠在造型、構圖以及空間結構上的講究,為他的作品注入了現代主義的韻律與古典東方的優雅,帶領中國傳統繪畫進入更加寬廣、豐富的創新領域。林風眠的藝術創作及教育理念對隨後中國20世紀的諸多重要藝術家如朱德群、趙無極、吳冠中皆直接產生了廣泛且深遠的影響,永遠地改變了中國藝術的面貌。
50年代初,因時局的變遷,林風眠離開美術學院並遷居上海,開始了半隱居的生活。上海相對寬鬆的藝術環境和比較穩定的生活,使他把全部的精力都傾注在研究和創作上,迎來了生涯最蓬勃旺盛的創作期。《蓮池》繪於1960年,此時的林風眠已能熟練的駕馭他所獨創的、融貫中西的藝術語言,可在畫面中看到流暢的毛筆線條、精準的構圖與暈染,將林風眠50年代專注於藝術探索的心得完全呈現出來,呈現一種孤寂卻詩意的美感。
作為中國現代藝術的開創者,面對東西方藝術調和的根本命題時,林風眠選擇以西方藝術的視角切入中國傳統繪畫,在現代觀念的基礎上探索可行的調合方式;他相信東西方的藝術在本質上是色彩與線條的不同組合,是可以互相溝通的,於是他有意識地發掘兩者的長處並仔細推敲,逐漸型塑出個人的創作風格,開創中國現代藝術的新頁。此幅《蓮池》與自然物象若即若離的寫生式手法,實際上無論是用色及構圖皆經過精心的安排。林風眠首先利用生宣發散的效果以顏料混入濕墨之中暈染水面倒影,再於其上填點蓮葉,層疊之中呈現色彩的層次感,形成一種獨特的以墨色為主的光影表現,象徵林風眠在繼承傳統技法後所呈現出的實踐能力。此外,《蓮池》改革了傳統山水的平遠式構圖,以多條的地平線與45 度角的蘆葦構成了一個「之」字形的楔形空間,對畫面有延展視覺與變化豐富的效果,成就了空間的縱深。就林風眠這樣的安排,郎紹君曾評論道:「平遠風景的特色是沉靜、淡遠、平和,但也容易呆板。林風眠處理這類構圖時,極注意平遠中的直線、斜線、弧線和圓形,以及動勢和色彩變化,給平和沉靜的氣氛以活力。」因此除了以線條衝破平遠構圖的呆板,並以水墨的濃淡暈染形成塊面與飛白,使得畫幅在具有垂直動勢與橫向律動的塊面之間憑添更豐富的變化。或許是因為採取了平遠法而使得這一系列作品更具中國繪畫的色彩,林風眠通常用以表現江南廣大的水面與遠方的重山。 若與莫內的一系列睡蓮作品相比,林風眠忽略了細微色彩與光線變化,較注重大色塊與整體氛圍的手法,濃郁的筆觸以及色塊之間的排列疊壓,既具有後印象派的色彩,同時流露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如同林風眠從山水構圖中擷取造型語彙,後輩學生朱德群繼續以更抽象的精煉完全捨棄自然的輪廓,探索抽象表現主義的新興領域。這段從林風眠到朱德群的藝術道路,傳統的山水美感始終縈繞在這批中國藝術家心中,成為汲取靈感的沃土。
作為在中國創立並引領現代藝術發展的先驅,林風眠在造型、構圖以及空間結構上的講究,為他的作品注入了現代主義的韻律與古典東方的優雅,帶領中國傳統繪畫進入更加寬廣、豐富的創新領域。林風眠的藝術創作及教育理念對隨後中國20世紀的諸多重要藝術家如朱德群、趙無極、吳冠中皆直接產生了廣泛且深遠的影響,永遠地改變了中國藝術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