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在創作《水磨石201207》時,距王光樂一開始畫「水磨石」系列已有10個年頭。早期的水磨石以大面積的單一色彩,細緻入微地刻畫出回憶中一方寧謐的空間。而在2012至2014年間,王光樂創作了僅僅四五幅極為獨特的幾何拼接式《水磨石》,畫作在以「回憶」與「時間」為主軸的基礎上,更蒙上了一層亦真亦幻的超現實色彩,更是對十年創作的一次重要小結。
《水磨石》系列的創作起源藝術家純粹關於「美」的回憶。水磨石是將花崗岩石子與水泥混合后再拋光打磨出的建築材料,因為造價低廉,在上世紀後期中國的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築內幾乎隨處可見。王光樂却被這一平凡而具有辨識度的材料所吸引。他的叔叔是一名水泥匠,儿时看着叔叔打磨水磨石的重複狀態讓他深深著迷。水磨石的紋理,也讓童年時期的王光樂感受到了一種簡單純粹的「形式美」。
所以繪製《水磨石》的時間過程,亦包含了藝術家個人對記憶與時光流逝的冥想禪思。他全神貫注地描繪水磨石表面的每一顆造型不一小石子,在往復不斷地描繪中,也將自己的時間與生命嵌入了成千上萬顆小石子中。回憶起第一次繪製水磨石,王光樂回憶道:「我本以為可以在一個下午完成,但發現原來水磨石很難畫,我畫了差不多一個月也還未畫妥。這使我想了不少東西。我發現了兩個不同的方向,我可以強調繪畫的過程或是諸如光線照進房間的獨特場景等等。我決定帶出新的形象。我省去了時間的表現,只留下水磨石本身。 」
傳統意義上寫實與抽象之間的對立關係,在王光樂的作品中取得了微妙的平衡。《水磨石201207》一方面有著如艾格尼絲·馬丁式極簡主義的形式美,簡潔的色塊整齊而規律的分佈于畫面之上,幽幽的光暈由畫面中央向四周散開。另一方面又是以超寫實的手法對一小片社會歷史記憶的再現,忠實地再現間隙中水泥不均勻的顏色,如此考驗耐性與毅力的過程好比一次又一次的體悟時間的修行。可以說,他的作品以極度寫實的細節,言簡意賅地闡述了圍繞所有人一生的抽象概念——時間、歷史與美的記憶。
如果說早期的《水磨石》有著如草間彌生《無限之網》一般引人入勝的幻覺經驗,以重複性的筆觸展現出包羅一切的空間效果,從而打開一扇回溯時光的窗口;那《水磨石201207》則將繽紛各色的記憶碎片拼貼成一幅奇幻而又真切圖景。《水磨石201207》已不再是描繪現實中的一方水磨石,而加入了粉、綠、黑為主色調的磚塊結構,近處細看,還能發現即使同色系的磚塊,每一塊色澤都略有不同,紋理也會隨著光暈的明暗而呈現明晰或模糊的輪廓。本作品將王光樂創作《水磨石》十年的色彩與光影技法集結于同一畫面,化作對無數次創作回憶的完美提煉。
隨著經濟的發展,更為豐富的建築材概念料逐漸取代了水磨石,那標誌性紋理遂化為了一代人的記憶。2005年,王光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在一幢即將拆除的大房子內畫了一整個墻面的水磨石,隨著推土機推倒墻壁,藝術家的時間與創作也隨之泯滅,僅僅在藝術家與觀眾腦海中留下記憶。也許《水磨石201207》正是對這一歷史痕跡的緬懷,繽紛的色彩,建構出一方誘人多姿的虛構空間,也為充滿靜謐禪思的《水磨石》系列,增添了浪漫的一筆。
《水磨石》系列的創作起源藝術家純粹關於「美」的回憶。水磨石是將花崗岩石子與水泥混合后再拋光打磨出的建築材料,因為造價低廉,在上世紀後期中國的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築內幾乎隨處可見。王光樂却被這一平凡而具有辨識度的材料所吸引。他的叔叔是一名水泥匠,儿时看着叔叔打磨水磨石的重複狀態讓他深深著迷。水磨石的紋理,也讓童年時期的王光樂感受到了一種簡單純粹的「形式美」。
所以繪製《水磨石》的時間過程,亦包含了藝術家個人對記憶與時光流逝的冥想禪思。他全神貫注地描繪水磨石表面的每一顆造型不一小石子,在往復不斷地描繪中,也將自己的時間與生命嵌入了成千上萬顆小石子中。回憶起第一次繪製水磨石,王光樂回憶道:「我本以為可以在一個下午完成,但發現原來水磨石很難畫,我畫了差不多一個月也還未畫妥。這使我想了不少東西。我發現了兩個不同的方向,我可以強調繪畫的過程或是諸如光線照進房間的獨特場景等等。我決定帶出新的形象。我省去了時間的表現,只留下水磨石本身。 」
傳統意義上寫實與抽象之間的對立關係,在王光樂的作品中取得了微妙的平衡。《水磨石201207》一方面有著如艾格尼絲·馬丁式極簡主義的形式美,簡潔的色塊整齊而規律的分佈于畫面之上,幽幽的光暈由畫面中央向四周散開。另一方面又是以超寫實的手法對一小片社會歷史記憶的再現,忠實地再現間隙中水泥不均勻的顏色,如此考驗耐性與毅力的過程好比一次又一次的體悟時間的修行。可以說,他的作品以極度寫實的細節,言簡意賅地闡述了圍繞所有人一生的抽象概念——時間、歷史與美的記憶。
如果說早期的《水磨石》有著如草間彌生《無限之網》一般引人入勝的幻覺經驗,以重複性的筆觸展現出包羅一切的空間效果,從而打開一扇回溯時光的窗口;那《水磨石201207》則將繽紛各色的記憶碎片拼貼成一幅奇幻而又真切圖景。《水磨石201207》已不再是描繪現實中的一方水磨石,而加入了粉、綠、黑為主色調的磚塊結構,近處細看,還能發現即使同色系的磚塊,每一塊色澤都略有不同,紋理也會隨著光暈的明暗而呈現明晰或模糊的輪廓。本作品將王光樂創作《水磨石》十年的色彩與光影技法集結于同一畫面,化作對無數次創作回憶的完美提煉。
隨著經濟的發展,更為豐富的建築材概念料逐漸取代了水磨石,那標誌性紋理遂化為了一代人的記憶。2005年,王光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在一幢即將拆除的大房子內畫了一整個墻面的水磨石,隨著推土機推倒墻壁,藝術家的時間與創作也隨之泯滅,僅僅在藝術家與觀眾腦海中留下記憶。也許《水磨石201207》正是對這一歷史痕跡的緬懷,繽紛的色彩,建構出一方誘人多姿的虛構空間,也為充滿靜謐禪思的《水磨石》系列,增添了浪漫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