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拍賣 17210
中國近現代畫
拍品 1318
1318
12 更多
15 更多
重要亞洲收藏 (拍品1302-1318)重要亞洲收藏徐悲鴻作品:徐悲鴻與他的亞洲朋友們撰文/徐慶平教授1939年先君悲鴻公從桂林出發到南洋為抗戰籌款,從上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他創作了上千件作品,舉行了36次畫展,以賣畫全部所得幫助陣亡將士的遺孤和流離失所的難民。他也在此時分別以中國畫和油畫兩種形式創作完成了表達中國人民百折不撓,勇往直前偉大精神的巨作《愚公移山》,實踐了自己所說藝術家應“盡其所能,貢獻國家,盡國民一份子的義務“。今天我們有幸看到的這一展示,使我們如同看到為國家拼命畫畫的藝術家就在眼前。悲鴻公的動物畫享譽中外,其筆下動物神情畢現:牛淳厚踏實,馬聰穎忠勇,貓機敏顢頇,雞忠職警惕,均性格突出,形象鮮明。應該說,借物寄情的象徵性手法本是中國傳統文人的一大特點,擅長以松竹梅不畏嚴寒的形象比喻作者的一身傲骨,又以巨石、粗幹象徵此精神的地久天長。但如果完全抄襲古人,毫無新意地依樣畫葫蘆,就勢必退步到故作文雅,無病呻吟的可笑境地。悲鴻公將中國傳統文化崇尚的“德”“仁”和西方文學經典中對真理、對進步思想理念的追求融匯一處,具有浪漫主義藝術的典型特點—豐富無比的想像力。他的畫把中國詩歌的寄情托興變成繪畫中充滿象徵意義的擬人手法。悲鴻公在日軍進攻新加坡時乘最後離開的輪船經緬甸回國,80年後,我們欣喜地看到收藏家們把這些遺留在南洋的作品保存得完好如初,令人仿佛仍然清晰地看到他那緊張作畫的身影。藝術家的生命因其偉大的作品而永存。註:本收藏中作品之介紹由徐慶平教授撰文。
黃道周
碭山遇寇詩
細節
黃道周
碭山遇寇詩
水墨絹本 冊頁十四開
每頁26 x 15.7 cm. (10 ¼ x 6 1/8 in.)
題識:(文不錄)。癸未(1643年)正月,世胄述舊,黃道周頓首。
鈐印:黃道周印、史周氏
徐悲鴻鑑藏印:八十七神仙同居
徐悲鴻題封面:黃石齋碭山遇寇詩。悲鴻。 一九五三年二月以畫馬一幅易得。
鈐印:徐悲鴻
章士釗題扉頁:(文不錄)。 悲鴻得此冊後,殊愜心願,即遣伻屬予題字。 吾詩久就因循,未書諸冊,而悲鴻化去, 負友生前諾責,良愧良愧。 癸巳(1953年)冬,孤桐章士釗。
鈐印:章士釗印、行巖
啓功題跋:(文不錄)。一九五三年三月三十日,啓功。
鈐印:啓、啓功之印、元白居士
啓功再題:(文不錄)。漳浦集原刊不易見, 此從重刊本錄,有無排誤之字不可知。 啓功再書。
鈐印:啓、啓功之印、元白居士
徐悲鴻題跋:(文不錄)。一九五三年,悲鴻題。
鈐印:江南布衣
榮譽呈獻
Sandy Yom
syom@christies.com
+852 2978 9933
拍品專文
本冊頁末頁徐悲鴻題跋,評論黃道周生平及藝術水平。毛筆字跡間有鉛筆打稿痕跡,這在徐悲鴻為古書畫題跋中并不罕見。徐悲鴻珍愛古代書畫,題跋時多小心謹慎,務求工整不傷畫面。詳見附圖徐悲鴻紀念館藏元無款《射獵圖》(圖1),亦為同例。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