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藝術家為追求美而描繪物象,在描繪過程中去蕪存菁,發現了美自身的構成規律。」
── 吳冠中
「形式之美」是吳冠中的創作原則,他認為這是簡化並呈現景物造型美感的一種藝術表現,是現代藝術的精髓;以此為基礎,他鑽研提煉造型元素,進一步發展半抽象化的作品。在這樣的過程中,中國傳統美學給予吳冠中極大的養分與靈感,他的作品最終呈現的是他對中國傳統的深刻認識及對西方技法的嫻熟掌握。
吳冠中曾說,他認為美的條件包含了對比、和諧、起伏、節律以及多樣統一。在此幅《花卉》中,他熟練地進行物象精煉、構圖組織;巧妙安排點、線、面的對比與平衡,看似紛雜卻又統一,造就繽紛而富韻律的畫面。同時,他運用與中國水墨用筆相仿的技巧,在色彩間添以幼細而輕盈的筆劃,創造畫龍點睛的動態效果。而儘管未安排景深,但吳冠中利用不同色彩間「擴張」與「收縮」的視覺對比,深度由此而生,呼應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漢斯.霍夫曼(Hans Hofmann) 的色彩理論。
印象派藝術家曾經踏出提煉花卉色彩元素的全新嘗試,克林姆(Gustav Klimt) 更將其簡化為一種近乎平面的半抽象藝術表現。同樣的脈絡呼應了吳冠中由70 年代的《山花》發展至90 年代《花卉》的創作變化。而這件作品相比同期更抽象的水墨創作,與自然景物有更深的連結;他希望觀者依然能藉由局部寫實的部分,更容易地領略其美感,符合他所提出的「風箏不斷線」概念。
吳冠中曾高度評價李嵩的《花籃圖》:「故宮博物館珍藏的那幅工筆宋人花籃,一直令我讚賞。並非讚美其工整,主要欣賞其形與色構成之豐富與飽滿,頗具現代造型之嚴謹規律…梵谷之臨米勒,畢卡索之仿古希臘,也均非仿筆意,而直探前人創作意圖與經營之苦心也。」可見傳統美學對他來說並非包袱,是驅動並塑造其藝術創作的最大動力與基礎,如同高居翰對吳冠中的評價:「他代表中國現代畫的苦苦探索,他的作品即是這種辛勞與探索的結晶」。
── 吳冠中
「形式之美」是吳冠中的創作原則,他認為這是簡化並呈現景物造型美感的一種藝術表現,是現代藝術的精髓;以此為基礎,他鑽研提煉造型元素,進一步發展半抽象化的作品。在這樣的過程中,中國傳統美學給予吳冠中極大的養分與靈感,他的作品最終呈現的是他對中國傳統的深刻認識及對西方技法的嫻熟掌握。
吳冠中曾說,他認為美的條件包含了對比、和諧、起伏、節律以及多樣統一。在此幅《花卉》中,他熟練地進行物象精煉、構圖組織;巧妙安排點、線、面的對比與平衡,看似紛雜卻又統一,造就繽紛而富韻律的畫面。同時,他運用與中國水墨用筆相仿的技巧,在色彩間添以幼細而輕盈的筆劃,創造畫龍點睛的動態效果。而儘管未安排景深,但吳冠中利用不同色彩間「擴張」與「收縮」的視覺對比,深度由此而生,呼應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漢斯.霍夫曼(Hans Hofmann) 的色彩理論。
印象派藝術家曾經踏出提煉花卉色彩元素的全新嘗試,克林姆(Gustav Klimt) 更將其簡化為一種近乎平面的半抽象藝術表現。同樣的脈絡呼應了吳冠中由70 年代的《山花》發展至90 年代《花卉》的創作變化。而這件作品相比同期更抽象的水墨創作,與自然景物有更深的連結;他希望觀者依然能藉由局部寫實的部分,更容易地領略其美感,符合他所提出的「風箏不斷線」概念。
吳冠中曾高度評價李嵩的《花籃圖》:「故宮博物館珍藏的那幅工筆宋人花籃,一直令我讚賞。並非讚美其工整,主要欣賞其形與色構成之豐富與飽滿,頗具現代造型之嚴謹規律…梵谷之臨米勒,畢卡索之仿古希臘,也均非仿筆意,而直探前人創作意圖與經營之苦心也。」可見傳統美學對他來說並非包袱,是驅動並塑造其藝術創作的最大動力與基礎,如同高居翰對吳冠中的評價:「他代表中國現代畫的苦苦探索,他的作品即是這種辛勞與探索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