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佳士得隆重呈獻戰後東亞抽象藝術先鋒山口長男的重要作品《浮》。早於1958 年及1961 年,山 口氏獲邀於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和紐約當代藝術館展出,打入國際戰後藝術殿堂。山口長男於1963 年第二度帶領日本藝術家團隊參與巴西「聖保羅雙年展」,《浮》本作完成於1963 年,同年隨 即代表日本參展,可以想像山口氏當時的躍躍創作之情。同期參展而風格、色調、主題類近的作 品現已進入日本國家級美術館永久收藏。藝術家特意挑選《浮》參與其1968 年於他終身任教的 日本東京武藏野美術大學「山口長男教授作品展」,足見本作對山口氏而言意義非凡。
山口長男一九零二年出生於韓國京城(今首爾),1922 至1927 年於東京藝術學校修油畫,1927 年赴巴黎學習、生活,1930 年代回到京城,每年均獲日本戰前重要前衛藝術團體「二科會」邀請 參與年度展覽。數年後更與吉原治良、齊藤義重等先鋒藝術家創辦「九室會」,前者成為具體派 創立人,後者的學生則是物派運動始創人,推動戰前戰後東亞的前衛抽象藝術發展。山口氏早於 1950 年代蜚聲國際,擠身西方戰後抽象藝術大師名冊,他的作品備受矚目,曾二度參展於聖保羅 雙年展(1955、1963 年)、威尼斯雙年展(1956 年)、古根漢美物館(1958 年)、以及紐約 當代藝術館(1964 年)。1954 至1974 年共二十載任教於武藏野美術大學,深受學生愛戴尊敬。 他桃李滿門,啟迪無數學生日後成為亞洲藝術重要巨匠,金煥基永遠不忘山口氏雪中送炭,慷慨 贈予畫筆、顏料、畫巾,李禹煥親證他的美學發展思路深受恩師山口氏影響。
1950 年代後期至1960 年代,山口氏發展臻至巔峰的繪畫風格。在大片沉黑的單色背景上,懸浮 着赤紅或赭黃的獨特幾何圖形。這些圖像並非常見的幾何圖形,跌宕起伏的形狀充滿立體感,錯 置的視覺放射出動感活力,打破了人們平常對謹嚴圖象形式的觀看經驗,質樸的形式與顏色卻瀰 漫有機的形感動勢。《浮》赤紅的用色代表藝術家故鄉韓國的紅褐地壤,連繫着他與故土的情懷。 緋紅的顏料層層堆疊,於單色墨黑背景上散發深刻的物質性。驟眼看上去觀者或會把山口長男的 作品歸型為美國色域繪畫扁平畫一派,但其實山口氏更突破在其厚塗顏料於二維繪畫上能釋放一 種可實體化的雕塑感。近看時觀者會訝異於油彩顏料有形的觸感、量感,這是因為山口氏會反覆 用油畫刀將油彩在木板上塗勻推開、堆砌、塑型,來回至少七、八層顏料。《浮》把極簡主義的 簡約形式與不定型主義強調的物質感結合起來,加入藝術家的見解與創作經驗,創造出山口氏獨 特的藝術語彙。
山口長男一九零二年出生於韓國京城(今首爾),1922 至1927 年於東京藝術學校修油畫,1927 年赴巴黎學習、生活,1930 年代回到京城,每年均獲日本戰前重要前衛藝術團體「二科會」邀請 參與年度展覽。數年後更與吉原治良、齊藤義重等先鋒藝術家創辦「九室會」,前者成為具體派 創立人,後者的學生則是物派運動始創人,推動戰前戰後東亞的前衛抽象藝術發展。山口氏早於 1950 年代蜚聲國際,擠身西方戰後抽象藝術大師名冊,他的作品備受矚目,曾二度參展於聖保羅 雙年展(1955、1963 年)、威尼斯雙年展(1956 年)、古根漢美物館(1958 年)、以及紐約 當代藝術館(1964 年)。1954 至1974 年共二十載任教於武藏野美術大學,深受學生愛戴尊敬。 他桃李滿門,啟迪無數學生日後成為亞洲藝術重要巨匠,金煥基永遠不忘山口氏雪中送炭,慷慨 贈予畫筆、顏料、畫巾,李禹煥親證他的美學發展思路深受恩師山口氏影響。
1950 年代後期至1960 年代,山口氏發展臻至巔峰的繪畫風格。在大片沉黑的單色背景上,懸浮 着赤紅或赭黃的獨特幾何圖形。這些圖像並非常見的幾何圖形,跌宕起伏的形狀充滿立體感,錯 置的視覺放射出動感活力,打破了人們平常對謹嚴圖象形式的觀看經驗,質樸的形式與顏色卻瀰 漫有機的形感動勢。《浮》赤紅的用色代表藝術家故鄉韓國的紅褐地壤,連繫着他與故土的情懷。 緋紅的顏料層層堆疊,於單色墨黑背景上散發深刻的物質性。驟眼看上去觀者或會把山口長男的 作品歸型為美國色域繪畫扁平畫一派,但其實山口氏更突破在其厚塗顏料於二維繪畫上能釋放一 種可實體化的雕塑感。近看時觀者會訝異於油彩顏料有形的觸感、量感,這是因為山口氏會反覆 用油畫刀將油彩在木板上塗勻推開、堆砌、塑型,來回至少七、八層顏料。《浮》把極簡主義的 簡約形式與不定型主義強調的物質感結合起來,加入藝術家的見解與創作經驗,創造出山口氏獨 特的藝術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