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本拍品擁有著名琺瑯大師Madame Luce Chappaz的標記,是百達翡麗圓頂座鐘的卓越範例,極為典雅;以豐富色彩構成迷人的La dame à la licorne(淑女與獨角獸)場景。它的靈感來自一系列題為La dameàla licorne的掛毯,這些掛毯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最偉大的藝術作品之一,於16世紀初的法蘭德斯(Flanders)以中世紀「mille-fleurs」風格編織而成,目前收藏在巴黎國立中世紀博物館(Muséede Cluny)中。
淑女與獨角獸
座鐘的三塊面板和圓頂敘述了La dame à la licorne的古老故事。由六幅在法蘭德斯編織的掛毯所組成,此系列作品描繪了人類基本的五種感官。這個故事當中還蘊藏着極其浪漫的元素:女主人翁實際上擁有神秘的第六感—「愛」。取代過往所使用的羊毛和絲綢,本座鐘以栩栩如生的琺瑯藝術重新演繹這個動人的故事。
琺瑯藝術家Luce Chappaz
Luce Chappaz是一位大師級琺瑯畫家,自20世紀中葉開始主要為百達翡麗工作。從195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在圓頂座鐘、懷錶和微雕作品上均可見其標記。她在品牌的最中一項最早的工作,便是在1956至1957年間繪製沙特國王的肖像畫,而她其中一件最後期的重要作品,便是1991年的瑞士700週年紀念鐘。在她服務百達翡麗的40年光景中,擁有其標記的作品超過50枚。她與Suzanne Rohr和Elizabeth Perusset Lagger同樣被譽為百達翡麗最出色的琺瑯大師之一。
百達翡麗圓頂座鐘
百達翡麗在20世紀中葉推出太陽能圓頂座鐘。擁有豪華且裝飾獨特的外殼,上面刻有各式各樣的圖案或掐絲琺瑯場景。由於一直以來廣受歡迎,時至今天,百達翡麗仍繼續製作圓頂座鐘。圓頂座鐘作品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代:製於1950至1960年代,帶有機械式17'''250 E懷錶機芯,以圓頂上的太陽能電池板供電。數字17為機芯的直徑,其量度單位名為lines 或lignes,採用舊式工業中以燭芯進行測量的方法;250是機芯的厚度;E代表電(Electric)。大型太陽能電池板為圓柱形儲電裝置供電,然後將能量傳輸至機芯。這個榮獲專利的優秀機械裝置令時鐘即使在黑暗中亦能正常運作,在當時而言是一項革命性的技術,百達翡麗更因此被視為擁有掌控光能的力量。
第二代:自1970年開始採用石英機芯生產圓頂座鐘,面積較小的太陽能電池板被安裝在圓頂上更高的位置;1990年代的太陽能板變得更加小巧。
第三代:唯一一個圓頂座鐘系列搭載使用電池的機芯。自2007年起,太陽能電池板的面積變得更細,有些座鐘甚至沒有太陽能板。
1940年代末期,瑞士製錶業復興了自東羅馬時期已開始使用的掐絲琺瑯技術。該技術使用金或銅的細絲(filaments)勾勒出設計主題的輪廓,並將其焊接於底板表面。在空白位置中填充琺瑯釉彩再經多次煅燒,窯爐溫度需要在攝氏700度至900度之間以達至不同的顏色。百達翡麗的琺瑯工匠可能要用上整整一年時間才能完成一座圓頂座鐘,工坊每年的出品實在屈指可數。1949年的巴塞爾鐘錶展,工匠終成功將琺瑯作品微型化並應用在腕錶之中。
淑女與獨角獸
座鐘的三塊面板和圓頂敘述了La dame à la licorne的古老故事。由六幅在法蘭德斯編織的掛毯所組成,此系列作品描繪了人類基本的五種感官。這個故事當中還蘊藏着極其浪漫的元素:女主人翁實際上擁有神秘的第六感—「愛」。取代過往所使用的羊毛和絲綢,本座鐘以栩栩如生的琺瑯藝術重新演繹這個動人的故事。
琺瑯藝術家Luce Chappaz
Luce Chappaz是一位大師級琺瑯畫家,自20世紀中葉開始主要為百達翡麗工作。從195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在圓頂座鐘、懷錶和微雕作品上均可見其標記。她在品牌的最中一項最早的工作,便是在1956至1957年間繪製沙特國王的肖像畫,而她其中一件最後期的重要作品,便是1991年的瑞士700週年紀念鐘。在她服務百達翡麗的40年光景中,擁有其標記的作品超過50枚。她與Suzanne Rohr和Elizabeth Perusset Lagger同樣被譽為百達翡麗最出色的琺瑯大師之一。
百達翡麗圓頂座鐘
百達翡麗在20世紀中葉推出太陽能圓頂座鐘。擁有豪華且裝飾獨特的外殼,上面刻有各式各樣的圖案或掐絲琺瑯場景。由於一直以來廣受歡迎,時至今天,百達翡麗仍繼續製作圓頂座鐘。圓頂座鐘作品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代:製於1950至1960年代,帶有機械式17'''250 E懷錶機芯,以圓頂上的太陽能電池板供電。數字17為機芯的直徑,其量度單位名為lines 或lignes,採用舊式工業中以燭芯進行測量的方法;250是機芯的厚度;E代表電(Electric)。大型太陽能電池板為圓柱形儲電裝置供電,然後將能量傳輸至機芯。這個榮獲專利的優秀機械裝置令時鐘即使在黑暗中亦能正常運作,在當時而言是一項革命性的技術,百達翡麗更因此被視為擁有掌控光能的力量。
第二代:自1970年開始採用石英機芯生產圓頂座鐘,面積較小的太陽能電池板被安裝在圓頂上更高的位置;1990年代的太陽能板變得更加小巧。
第三代:唯一一個圓頂座鐘系列搭載使用電池的機芯。自2007年起,太陽能電池板的面積變得更細,有些座鐘甚至沒有太陽能板。
1940年代末期,瑞士製錶業復興了自東羅馬時期已開始使用的掐絲琺瑯技術。該技術使用金或銅的細絲(filaments)勾勒出設計主題的輪廓,並將其焊接於底板表面。在空白位置中填充琺瑯釉彩再經多次煅燒,窯爐溫度需要在攝氏700度至900度之間以達至不同的顏色。百達翡麗的琺瑯工匠可能要用上整整一年時間才能完成一座圓頂座鐘,工坊每年的出品實在屈指可數。1949年的巴塞爾鐘錶展,工匠終成功將琺瑯作品微型化並應用在腕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