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FANDI (1907-1990)
阿凡迪 (1907-1990)

樹下的市場

細節
阿凡迪 (1907-1990)
樹下的市場
油彩 畫布
100 x 135 cm. (39 3/8 x 53 1/8 in.)
1964年作
款識︰藝術家花押 1964 (右下)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阿凡迪 Dalam Kenangan》 Irsan Suryadji 印尼 Musee d'irsan 出版 (圖版,第88頁)
拍場告示
This Lot is Withdrawn.

榮譽呈獻

Jacky Ho (何善衡)
Jacky Ho (何善衡)

拍品專文

阿凡迪以獨創的繪畫風格和獨特的題材而聞名,是公認最重要的印尼現代藝術 大師。他支持人道主義,視普世的人類體驗為最高價值,畢生致力用繪畫呈現 人類狀態的本質。 他堅持忠實呈現生活,避免以浪漫手法描繪印尼,有別於 受外國藝術贊助人青睞的「美麗的東印度」(Mooi Indies) 和 「皮塔瑪哈」 (Pita Maha) 兩種流行風格。

《樹下的市場》描繪了峇里村莊繁忙市集的一刻和引人入勝的日常生活,各 種動態、活動和生命力洋溢於整個畫面 。作品繪於1964 年,在阿凡迪較早 期的作品中,六十年代的畫作被視為當中佳品,是次拍品的構圖罕有,不單呈 現出藝術家獨有的繪畫方式,更體現藝術家對身邊事物的觀察,詮釋了自然景 象、樸素人民和動物的不同風貌。 在是次拍品中,阿凡迪以煦陽的金黃、翡翠的深綠和泥土深深淺淺的褐色營造 互相衝撞的漩渦,呈現愉悅的熱帶溫度,並以簡單的黑色表達豬隻和小豬不受 控制地向四處逃逸,靈動跳躍至畫中前景,其中更有一對嬉戲玩耍中的野狗。 市集的面貌從背景中躍現,由樹葉組成的棚頂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同時間村民 在其中執行著日常事務——兩名位處中心的女士靠攏向一個大籃子檢視着當 中的農作物,她們的左面另有三名女子聚集一堂,享受着寒暄交流的瞬間,而 其他人則趨向她的攤檔。在前景中的右下方有一名身穿簡約紗籠的女子,頭頂 一個載有大大小小不同餸菜、肉品和調料的大盤,可見她正預備將材料運回家 中。

作品繁複的構圖一路從前方的村民日常延伸至守候於遠處的大榕樹,體現出守 望相助的睦鄰精神(gotong royong)。大榕樹的蒼翠綠葉一路延綿橫跨至畫 作上緣,包圍撫慰著下方的社群,同時為燠熱的熱帶環境帶來一絲沁涼。歷史 悠久的大榕樹多年來頂天矗立於峇里島,被當地人視為重要標誌,象徵着永垂 不竭的力量、團結、保護和長壽——持之以恆地提醒著人們從社群間的和睦守 望才能滋養出生命的真正意義。

阿凡迪透過描繪日復一日的鄉村生活,誠懇捕捉著畫中人、事、物的存在本質, 不受理想化的美學影響,亦不刻意作出美化或修改,僅著眼於當中最真摯必須 的特色和重點,致使觀眾能理解到箇中的人文和自然。他最好的作品成功關鍵 在於即發性,他只相信自己的視覺和直覺,堅持以自己的身體和情感參與畫布 記錄的每個時刻。為了保留突發騷動最原始的狀態,他維持戶外寫生,並把畫 布舖在泥地上,直接用雙手作畫,眼神時而從臨時的工作檯瞥向動態現場,同 時以同樣的活力襲向新鮮的顏料。阿凡迪運用雙掌把顏料快速地向外撥開直至 佈滿畫布,手指深深地陷入顏料管擠出的粗線,引導未經混和的原始顏料露出 底下赤裸的帆布,為圖像注入生命。

或許因為厚塗和未經混和的色彩,阿凡迪的作品常被與梵高的作品相提並論, 然而前者的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其實富有更強烈的表現主義,因此更接近具體派 畫家白髮一雄的作品。 白髮一雄創作時手腳並用,能將身體能量直接傳遞至 畫作 表面,讓顏料記錄著他不受拘束的動作。著名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波 洛克同樣偏好以即發的手勢和自由的手法表現內心的動盪。

三者迴異之處在於白髮一雄和波洛克創作時毋需視覺刺激,而阿凡迪的強項在 於通過由曲線組成的筆觸和動作捕捉現實生活情景中瞬間即逝的情感,充份地 表現出當下的能量──一觸即發的線條不論是順滑地完全伸展開來,或緊緊地 自我盤繞,都顯示出阿凡迪嫺熟的繪畫技巧,以及創作時的篤定和穩定。

不同於藝術家後期轉化成更為抽象的作品,阿凡迪在《樹下的市場》中,成功 地透過平衡畫中空間,同時使用強烈的色彩和線條達致和諧,更將生命力賦予 畫中人物和風景,緊緊地捕捉了觀眾的注意力。從市集中的茅草棚頂和牆身作 為場景中的重要視點,帶出鄉村生活和自然之美,再透過藝術家強勁有力的筆 觸,盎然生機充盈了整個構圖畫面,提供了一個飽覽整個場景的視角。阿凡迪 在這幅拍品中發揮無出其右的技巧, 描繪出平凡的鄉村生活,展現維繫著印 尼人民的天生鄰舍精神(kampung),實為其堅持坦率表現人性的經典之作。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