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RIAN GHENIE (B. 1977)
艾德里安. 格尼(1977年生)

自畫像

細節
艾德里安. 格尼
艾德里安. 格尼(1977年生)
自畫像


油彩 畫布
44.2 x 34.2 cm. (17 3/8 x 13 3/8 in.)
2016年作
款識︰Ghenie 2016 (畫背)
來源
德國 柏林 Plan B 畫廊
現藏者於2016年購自上述畫廊

榮譽呈獻

Jacky Ho (何善衡)
Jacky Ho (何善衡)

拍品專文

「繪畫是揭示世界真實面貌的唯一方法。」
艾德里安·格尼

「格尼先研究這些名人的生平,再仔仔細細地分析其留存下來的書目與圖像,最後在他自己的肖像畫與自畫像中,將先前的研究全部拋諸腦後,進行徹頭徹尾的改頭換面和身份轉移」
詹姆斯.霍爾

長久以來,自畫像都是艾德里安.格尼深為迷戀的主題,而這一題材也成為他 最廣為人知的作品系列之一。在他各種各樣探索自我的方式中,格尼用形形色 色的裝扮呈現自己的面貌,以抽象而有力的色彩筆觸扭曲變形著自己的面部特 征。而此幅作品創作於2016年,恰是藝術家邁入四十的不惑之年——也正是 在這一年,格尼的畫作《Nickelodeon》(2008)在倫敦佳士得拍出710 萬英鎊的天價,讓艾德里安.格尼一夜間聞名天下。《自畫像》也因此捕捉到了 藝術家身處巨變的瞬間,在模糊與清晰之間呈現藝術家所選擇的視覺語言。

在《自畫像》中,格尼繼承了悠久的藝術史傳統,將自身的相似性投射於創作 中。從文藝復興時期的阿爾布雷希特.杜勒和倫勃朗開始,藝術家們就開始追尋將自我意識永恆留存,力求以直觀的方式記錄下自己的身影。1988 年的格尼還是一位年輕的學生,他旅行至巴黎奧賽博物館時,被其中一幅梵高於 1889 年創作的晚年自畫像中的力量深深震撼,而這幅畫作正好創作於幾乎一 個世紀前。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格尼開始持之以恆地在自己的創作中探索自畫 像這一題材,並由此產生了諸多不同的主題。

格尼曾將自己的面貌與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形象相結合,從梵高、查爾斯.達 爾文到貓王,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這些名人。詹姆斯.霍爾如此形容這段創作過 程:「格尼先研究這些名人的生平,再仔仔細細地分析其留存下來的書目與 圖像,最後在他自己的肖像畫與自畫像中,將先前的研究全部拋諸腦後,進 行徹頭徹尾的改頭換面和身份轉移」(詹姆斯.霍爾《艾德里安.格尼:失 控之鏡裡的自畫像》,載於《艾德里安.格尼:最新畫作》展覽圖錄,倫敦 Thaddaeus Ropac 畫廊,2015 年)。

然而在這幅《自畫像》中,格尼僅僅畫了一個純粹的自我形象,完全沒有摻雜 任何其他身份。將此畫與格尼的照片相比,精心打理的髮型與鋒利的下頜線讓 我們可以將其身份確認無疑。然而這幅作品似乎也在暗暗指向一種模糊的匿 名,其面部被層疊的顏料完全佔據,我們僅能辨認一些微小的面部特征。強烈 的明暗對比隱約顯露出畫中人物的額頭,鬍髭和下頜——靠近觀察,又似乎與 抽象的背景融為一體。

格尼的作品來自有機的創作過程,包含無限可能。「任何繪畫都是物質交匯的 結果,」格尼說道,「你無法預料一種顏色能有多沉悶,直到你把它放到調色 盤上,分解後的顏料靜待轉變的完成。這種轉變同樣也無法預料,無從掌控, 更無從得知要使用多少數量,緊隨其後的便是由我的靈感和情緒帶動的布朗運 動……一切都僅與內在相關。沒有其他任何介質可以做到。」(與L. Vasiliu 的訪談,《艾德里安.格尼:我的方法是失敗管理》,《Scena9》,2016 年)

質地與顏色是格尼作品中的重中之重,他的畫作佈滿層次豐富的顏料,並以拼 貼畫般的技法堆積形成,色塊相互碰撞,筆觸厚重如山,樸拙渾實。格尼曾提 及繪畫的質地與筆觸在其作品中的重要性,可以與他成長的經歷和環境相呼 應。在一次採訪中,他曾這樣形容自己童年的質地:「1980 年代的羅馬尼亞 就像一個濃得化不開的世界,積滿了塵埃……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彼時的羅 馬尼亞更具人情味,從質地來說,它有不完美的地方,也曾犯錯。」他的畫作 擁抱那種觸感,讓人聯想到傑哈德.里希特的繪畫作品,畫中除了創造的虛幻 空間外,還承載了現實的維度。

在《自畫像》中,格尼向自我提出了設問,探索自己的面容,並反思自己在世 界所處的位置與所呈現的形象。通過使用抽象技法來創作具象繪畫,畫面最終 達至的整體效果遠超於將各部分單獨組合。畫中看似分離的筆觸轉變成一個內 聚的整體,觀者可以清晰明確地感受到畫中人物正凝視自己。創作於格尼走向 世界之年,《自畫像》向我們展示了藝術家在巨變時刻的生動形象。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