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畫事之佈置,須注意畫面內之安排,有主客,有配合,有虛實,有疏密,有高低上下,有縱橫曲折,
然尤須注意於畫面之四邊四角,使之與畫外之畫材相關聯,氣勢相承接,自能得氣趣於畫外矣。”
─ 潘天壽《聽天閣畫談隨筆》
近現代名家中,潘天壽以繪畫構圖“險絕”著稱,用其特有的“造險”與“破險”手法,令畫面產生雄渾、壯闊與驚奇的美感。
潘天壽在《竹谷圖》中,以寫生的視野與焦點透視法的手法,描繪山居景致。以老辣濃厚的筆墨所表現於近景與遠景的巨石與山體,以對角線的構圖相應,無形中呈現如畫框一般的效果,凸顯了位於中景的山村主體。在這範圍之內,畫家以寥寥數筆勾畫出波光粼粼的江面,與平坦寬闊的江岸形成空闊飽滿的氣勢,雖然與濃厚堅挺的山、石形成鮮明的虛實對比,但在整體構圖中卻又呈現出平穩和諧之勢。如此大膽巧妙地佈局,展露出潘天壽的雄渾氣魄。而位於河邊手執衣杵的點景人物,不僅是整幅作品的焦點所在,亦為畫面添增了活氣。
《竹谷圖》創作於1954年,恰逢中國“新國畫運動”如火如荼發展的階段。這項對於中國繪畫進行改革的運動,在於對傳統中國繪畫中缺乏寫生元素,以及描繪現實生活景色之呼應。可以看出,潘天壽在這幅以山居生活為主題的作品中,做出符合時代性的嘗試,同時保有其大膽構圖的特性。據原藏家所述,此作品為潘天壽直接贈與其母親,並傳承於後。原藏家母親為中國著名刺繡工藝美術大師,任職於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與潘天壽同為浙江同鄉。
然尤須注意於畫面之四邊四角,使之與畫外之畫材相關聯,氣勢相承接,自能得氣趣於畫外矣。”
─ 潘天壽《聽天閣畫談隨筆》
近現代名家中,潘天壽以繪畫構圖“險絕”著稱,用其特有的“造險”與“破險”手法,令畫面產生雄渾、壯闊與驚奇的美感。
潘天壽在《竹谷圖》中,以寫生的視野與焦點透視法的手法,描繪山居景致。以老辣濃厚的筆墨所表現於近景與遠景的巨石與山體,以對角線的構圖相應,無形中呈現如畫框一般的效果,凸顯了位於中景的山村主體。在這範圍之內,畫家以寥寥數筆勾畫出波光粼粼的江面,與平坦寬闊的江岸形成空闊飽滿的氣勢,雖然與濃厚堅挺的山、石形成鮮明的虛實對比,但在整體構圖中卻又呈現出平穩和諧之勢。如此大膽巧妙地佈局,展露出潘天壽的雄渾氣魄。而位於河邊手執衣杵的點景人物,不僅是整幅作品的焦點所在,亦為畫面添增了活氣。
《竹谷圖》創作於1954年,恰逢中國“新國畫運動”如火如荼發展的階段。這項對於中國繪畫進行改革的運動,在於對傳統中國繪畫中缺乏寫生元素,以及描繪現實生活景色之呼應。可以看出,潘天壽在這幅以山居生活為主題的作品中,做出符合時代性的嘗試,同時保有其大膽構圖的特性。據原藏家所述,此作品為潘天壽直接贈與其母親,並傳承於後。原藏家母親為中國著名刺繡工藝美術大師,任職於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與潘天壽同為浙江同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