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 PHO (1907-2001)
LE PHO (1907-2001)
1 更多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黎譜 (1907-2001)

盥洗的嬰孩

細節
黎譜
黎譜 (1907-2001)
盥洗的嬰孩

水墨 水粉 絹布
62.5 x 45 cm. (24  5⁄8 x 17 3/4 in.)
約1938-1940年作
款識︰黎譜; Le Pho (左下); toilette de l'enfant 5號及蓋有阿爾及利亞海關印章 (畫背)
來源
2001年 得自法國
亞洲 私人收藏
展覽
阿爾及爾 Romanet畫廊 或 Pasteur畫廊

榮譽呈獻

Jacky Ho (何善衡)
Jacky Ho (何善衡) Senior Vice President, Deputy Head of Department

拍品專文

黎譜《盥洗的嬰孩》:荒誕世界的靜默

這幅畫描繪了兩個嬰孩與他們的母親:畫面中心,女人在幫最小的孩子盥洗 拭身;而背景中,另一個孩子則安靜地坐在桌旁。

黎譜在 1930 年代後期繪畫中的所有標誌性意象均可見於本作:左下角一枚相較以往略小的印章為藝術家簽名;典雅柔美的越南女子著傳統梨綠色奧黛;健康活潑的孩子們前額頂留著古典式髮束——古代為保護孩子的頭頂所留的特殊髮型;以及對三個人物精美容貌細緻入微的描畫(在其後期作品中,黎譜愈發簡化對面部的處理)。藝術家早期絹畫的其他明顯特徵還包括似波浪般起伏蕩漾的織物布料,如:置於桌面左邊一角的藍色亞麻方巾,及包裹第一個嬰孩身體的白色毛巾和桌面下方攤開的綠色奧黛;在這些極具越南小資情調的傢俱陳設中,前景的橘紅色漆桌上,靠近小孩身邊,攤開一塊布,上面置一個滑石粉盒及翻開的盒蓋。

這一時期,黎譜偏愛在其作品中描繪簡單的靜物,如桌子上的一個碗、一隻花瓶或一個盒子。背景中大簇盛放的山茶花暗示場景為室外的遊廊或露臺。最後,黎譜在紙板絹面上完美地展現出其精湛的水粉及水墨技法。他在三十多年間不斷錘煉改進這些獨特畫法,直至 1963 年才徹底放棄布面油畫。

畫中人物的姿勢與面向角度均經過藝術家精心設計,以呈現一種更為生動的氣韻與現場感,而非雕像般的簡單陳列。

畫面配色同樣反映了其 1930 年代末的典型樣式。黎譜於 1943 年與馬蒂斯會面後,按照後者的建議,開始有意淡化用色。

然而,畫中女人藍色的褲子與右側孩童橘黃色的上衣已預示了這種演變;而梨綠色的長袍和烏黑的長髮正是黎譜作品中的經典運色。

該作背景中綻放的是越南抱莖山茶,生長在越南北部,花期從深秋一直延續至來年早春。黎譜在其大量作品中均顯露出其對花卉與植物學的熱愛。誠如每次我們一起看畫時,他總要跟我提及,他畫中的「花束」每每是以「現摘花」為原型繪製。據此,黎譜極為偏愛這些於 1910 年代發現的在距河內不遠的三島縣內生長的山茶花(遺憾的是,2018 年後,這些花已在野外基本消失)。

畫中女人舞蹈般優美的手勢框成一個四邊形構圖。該作背面由藝術家手寫的標題,《盥洗的嬰孩》,指的是左側的男孩,即作品的中心主題:他左手撫弄著前額的髮束,捲曲髮梢,表現出調皮和叛逆;右手探出,輕撫面前的母親。女人左手小心翼翼地輕握嬰孩的右腳,右手執粉撲,欲為其施粉,流露出明確的母性關懷。滑石粉盒與放在一旁的盒蓋,似為世界永恆內蘊的證鑒:粉盒作為主角,仿佛具有更深層次的指涉與意涵。

而黎譜的作品總是暗含深意。

於他而言,一切都是寓言。黎譜以其一貫的委婉方式表達著一種隱喻的思考。由其線索可見:此時期,黎譜已汲取了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象徵手法。他發現,那些先賢巨擘根據古羅馬傳統認定右側寓意吉祥,而左側暗示兇險。

然而,賦予意義的是主題;該作中嬰孩向右側頭,母親向下注視著孩子。背景中的另一個男孩(他的手沒有出現在畫中),也面朝右側。

《盥洗的嬰孩》描繪的是越南日常生活的一個簡單場景,但卻是在巴黎創作完成。彼時(1937 年),黎譜決定永久定居巴黎,渴望挑戰自己並磨練更精湛的技法。與畫家大部分作品一樣,該作影射著其對祖國深刻悠遠的記憶,帶有鄉愁與眷戀的印記,卻是一種優越驕傲的懷戀。它促使觀者不禁質疑阿爾伯特· 加繆(與黎譜同時代的文學家)在《西西弗斯的神話》(1942 年)中提及的「荒誕世界的靜默」。

黎譜曾與我們提及:當他創作這幅精彩的作品時,左側這個剛剛沐浴後的孩子,其實畫的就是他自己。背景中,右側第二個孩子也同樣是他。一切仿佛夢回舊日,他即將離開祖國,而這位體貼的母親象徵著故土越南,正為他盥洗梳妝,準備踏上西去的旅程。

是的,在 1930 年代末,黎譜以這幅高雅卓犖的宏構指引觀者走入他的生命:而桌上粉盒的蓋子卻永不再覆合。

讓·弗朗索瓦·于貝爾
越南藝術資深專家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