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 FENGMIAN (1900-1991)
LIN FENGMIAN (1900-1991)
LIN FENGMIAN (1900-1991)
4 更多
LIN FENGMIAN (1900-1991)
7 更多
絢麗華貴 — 張宗憲珍藏林⾵眠作品 (編號 1150-1152)
林⾵眠

秋林

細節
林⾵眠
秋林
設⾊紙本 鏡框

68 x 134.5 cm. (26 ¾ x 53 in.)
款識:林⾵眠。
鈐印:林⾵暝印
來源
榮寶齋(香港)有限公司,協聯古玩拍賣有限公司,中國近代字畫拍賣會,1991年 10⽉8⽇,編號198。
出版
《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七家作品集》,香港蘇富⽐有限公司,香港,2002 年6⽉,第178-179⾴;圖版208。
更多詳情
佳⼠得榮譽呈現“絢麗華貴 — 張宗憲珍藏林⾵眠作品”專題。三幀林⾵眠作品,張宗憲先⽣收藏超過三⼗年時間,置於家居醒⽬位置,朝⼣相伴,均屬頂級作品。無論從⾊彩、構圖或繪畫技法上,均屬頂級作品。三副作品涵蓋林⾵眠不同題材,戲曲⼈物,秋林⾵景,敦煌⼈物皆為同類題材之翹楚,展現畫家不同時期的藝術特⾊。張宗憲出⽣成⻑於1920年代⿍盛時期的上海,少年時期⼀⼿開辦並經營⾃家百貨公司,直到1948年為躲避戰亂,離開上海來到香港。初來乍到香港,張宗憲隨⾝只帶了⼀個箱⼦,⼝袋裡僅24美元,也沒有⽂憑,「我沒有朋友,沒有親戚,也沒有錢,不懂粵語也不會英⽂」,但張宗憲有的是樂觀⾃信,家中也為他事業的起步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幫助。張宗憲的⽗親張仲英是上海灘有名的古董商,他向兒⼦發送源源不斷的貨物,在摩羅街的⼩店⾯中售賣。張仲英給兒⼦發送的貨物中總會附上清單,寫明每件貨品的來路背景和建議售價。「⽗親是我的啟蒙⽼師, 也是我的導師。」張宗憲如是說。在摩羅街開設店鋪站穩腳跟後不久,張宗憲就成了香港和台灣的重要古董商⼈。隨著財富累積,他對藝術的愛好也不斷增加,開始建⽴⾃⼰的收藏,當中⼜以瓷器和中國書畫為主。那是收藏中國⼯藝品和書畫的絕佳時機,⽤合適的價格就能買到優質的藏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古董市場由英美藏家主導,張宗憲同趙從衍、胡惠春及仇焱之等同儕⼀起,合⼒推動香港成為⼆⼗世紀下半葉的中國藝術品交易中⼼。到了1960年代,他同時開設五家古董店,儼然成為中國藝術及古董界⼀顆冉冉升起的新星。香港做⽣意的傳統⽅式⼀直是藝術商和藏家之間的私⼈交易。⽽張宗憲幫助催⽣了全新的買賣市場:他為國際⼤型拍賣⾏在香港順利起步發揮了重要作⽤。張宗憲⾃述⾃⼰成功的秘訣是⼀顆「好學之⼼」。無論是讀書、與其他專家探討,還是周遊世界參加拍賣或去博物館欣賞珍品,他從未停⽌充實⾃我的腳步。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既⾒證了他對中國藝術品的⼀⽣熱忱,也反映出其內⼼深處的刻苦⼯作理念。「退休不在我的計劃內」,他笑談道:「我⼀定會⼀直收藏藝術,做⼀天和尚撞⼀天鐘,直到最後……只要是我喜歡的東西,也確實值得收藏的,如果我買得起就⼀定要得到⼿,就算我現在是⼀百五⼗歲,我也要得到⼿。」
拍場告示
Please note provenance record:
Rong Bao Zhai (H.K.) Company Limited, Associated Fine Arts Auctioneers Limited, Sale of Fine Modern Chinese Paintings, 8 October 1991, Lot 198.

請注意作品來源:
榮寶齋(香港)有限公司,協聯古玩拍賣有限公司,中國近代字畫拍賣會,1991年10月8日,編號198。

榮譽呈獻

Carmen Shek Cerne (石嘉雯)
Carmen Shek Cerne (石嘉雯) Vice President, Head of Department, Chinese Paintings

拍品專文

⼀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橘綠時。秋⼊雲⼭,萬般景物堪圖畫,似剛經過⼀場秋⾬,⼭遠天⾼,遠峰無語,溪⽔灩灩,⾦⾵蕩林,樹樹秋⾊,丹碧胭脂,⼀⽚溫暖燦爛,連倒影都透著暖暖秋意。青⽡⽩墻,農舍七⼋,散佈林間各處,每家都忙著欣賞⼀園秋⾊,或早已⾒慣,習以為常了。這是林⾵眠秋景作品中難得溫暖明艷的⼀幅佳作。林⾵眠的秋景題材始於1950年代,與他搬離杭州,對西湖⾵景的回憶相關,在此題材中,⾊彩與光線成為最重要的畫⾯因素,過往的西⽅繪畫訓練經驗,令他對⾵景畫中的光線順逆、⾊彩冷暖、甚⾄倒影表現、空氣感處理,都全然不同於傳統中國⼭⽔畫家的⽅式。秋景成為林⾵眠筆下鍾情的畫題,各個時期、各種形製,甚⾄不同⾵格,都有涉獵,其中⼀種即如本幅,充滿著強烈的⾊彩對⽐,呈現⾦秋的響亮明麗,是林⾵眠作品中最開朗喜悅的⾯貌。1970年代後期,林⾵眠離開上海來到香港,並最終定居在此,進⼊他⽣命與藝術創作最後⼀個⾼峰。來港之前,林⾵眠的作品主要由西⽅藏家零星購藏,藝術也缺乏傳播。進⼊香港時期,林⾵眠先後在香港、巴黎、⽇本、台灣舉辦個展,他的藝術有了更多的賞識者與收藏家,對其藝術⽣活的⽀持起到重要作⽤。林⾵眠香港時期的作品題材⼤都延續從前,藝術語⾔卻更為純熟⾃由,他甚⾄重新開始⼤畫的創作。在歐洲留學期間,林⾵眠引起⼀時轟動的《摸索》、《⽣之慾》等創作都是巨幅作品,他擅⻑在⼤呎幅中營造感染觀者的視覺氛圍,充分表達⾃⼰的情感。回到中國後,林⾵眠的創作中⼀直保留這類巨幅作品,直⾄1940年代,林⾵眠退出中國藝術舞台中⼼,也退到了他個⼈的藝術世界,默默筆耕,只為⾃⼰,四呎⾒⽅的宣紙成了他的世界,很少再出來。到香港後,他的⾝⼼慢慢開放了⼀些,雖然很有限,但他重拾起過去的種種,甚⾄包括早年的各種題材,包括如本幅《秋林》⼀般⼤⼩的⼤畫,只是這次的⼤畫,多是⾵景或荷塘,鋪滿⾊彩,成為他藝術⽣涯中特別的⼀筆。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及當代書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