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橘綠時。秋⼊雲⼭,萬般景物堪圖畫,似剛經過⼀場秋⾬,⼭遠天⾼,遠峰無語,溪⽔灩灩,⾦⾵蕩林,樹樹秋⾊,丹碧胭脂,⼀⽚溫暖燦爛,連倒影都透著暖暖秋意。青⽡⽩墻,農舍七⼋,散佈林間各處,每家都忙著欣賞⼀園秋⾊,或早已⾒慣,習以為常了。這是林⾵眠秋景作品中難得溫暖明艷的⼀幅佳作。林⾵眠的秋景題材始於1950年代,與他搬離杭州,對西湖⾵景的回憶相關,在此題材中,⾊彩與光線成為最重要的畫⾯因素,過往的西⽅繪畫訓練經驗,令他對⾵景畫中的光線順逆、⾊彩冷暖、甚⾄倒影表現、空氣感處理,都全然不同於傳統中國⼭⽔畫家的⽅式。秋景成為林⾵眠筆下鍾情的畫題,各個時期、各種形製,甚⾄不同⾵格,都有涉獵,其中⼀種即如本幅,充滿著強烈的⾊彩對⽐,呈現⾦秋的響亮明麗,是林⾵眠作品中最開朗喜悅的⾯貌。1970年代後期,林⾵眠離開上海來到香港,並最終定居在此,進⼊他⽣命與藝術創作最後⼀個⾼峰。來港之前,林⾵眠的作品主要由西⽅藏家零星購藏,藝術也缺乏傳播。進⼊香港時期,林⾵眠先後在香港、巴黎、⽇本、台灣舉辦個展,他的藝術有了更多的賞識者與收藏家,對其藝術⽣活的⽀持起到重要作⽤。林⾵眠香港時期的作品題材⼤都延續從前,藝術語⾔卻更為純熟⾃由,他甚⾄重新開始⼤畫的創作。在歐洲留學期間,林⾵眠引起⼀時轟動的《摸索》、《⽣之慾》等創作都是巨幅作品,他擅⻑在⼤呎幅中營造感染觀者的視覺氛圍,充分表達⾃⼰的情感。回到中國後,林⾵眠的創作中⼀直保留這類巨幅作品,直⾄1940年代,林⾵眠退出中國藝術舞台中⼼,也退到了他個⼈的藝術世界,默默筆耕,只為⾃⼰,四呎⾒⽅的宣紙成了他的世界,很少再出來。到香港後,他的⾝⼼慢慢開放了⼀些,雖然很有限,但他重拾起過去的種種,甚⾄包括早年的各種題材,包括如本幅《秋林》⼀般⼤⼩的⼤畫,只是這次的⼤畫,多是⾵景或荷塘,鋪滿⾊彩,成為他藝術⽣涯中特別的⼀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