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 BRADLEY (B. 1975)
JOE BRADLEY (B. 1975)
1 更多
美國私人收藏
喬·布拉德利 (1975年生)

Dutch

細節
喬·布拉德利
喬·布拉德利 (1975年生)
Dutch
油彩 畫布
285.7 x 274.3 cm. (112 1/2 x 108 in.)
2013年作
來源
紐約 Gavin Brown’s enterprise畫廊
現藏者購自上述畫廊
出版
2017年 《喬·布蘭得利》展覽圖錄 水牛城 Albright-Knox Art畫廊 (圖版)
展覽
2013 年5月-6月 「Lotus Beaters」紐約 Gavin Brown’s enterprise 畫廊
2014 年6月-9月 「喬·布蘭得利」第戎 Le Consortium
2017年6月-10月「喬·布蘭得利」水牛城 Albright-Knox Art 畫廊 此展覽還在以下地點展出麻薩諸塞 Rose美術館

榮譽呈獻

Jacky Ho (何善衡)
Jacky Ho (何善衡) Senior Vice President, Deputy Head of Department

拍品專文

「在[布拉德利]粗獷大膽的線條和陳舊滄桑的質地中,我們很容易捕捉到巴斯奇亞、加斯頓和洞穴繪畫的影子。在這些大型抽象作品中,色彩鮮艷的塗鴉式片段與只有污跡斑駁標記的畫布區域形成鮮明的對比……他的畫布雙面都有繪制,使得從背面可見的輕淡純色與正面濃墨重彩的區域產生了對話,後者通常涵蓋了相互交織的對比色彩。這樣便創造出一種真實的視覺電流。」——布萊恩·布歇爾

創作於2013年的《Dutch》展現了喬·布拉德利備受贊譽的原始風格,這一時期的創作確立了他在藝術界同時代藝術家中佼佼者的地位。《Dutch》一作約三米高,是一件宏偉壯麗且充滿活力的巨幅畫作,展現了布拉德利直接但又富有細膩感情的技巧——畫布則變成一場標記創作的猛烈迸發。在這片原始而富有觸感的畫布基底上,黑色、金絲雀黃和猩紅紅的色塊相互碰撞,被藍色與燒焦橙色所繪的線條貫穿其中。布拉德利讓畫布平放在工作室的地板上,吸附灰塵和碎片,引誘出那些慢慢積累在表面上的無意識的痕跡與標記,這些痕跡與標記隨後將被重新組織,並以新的順序固定。他的創作實踐借鑒了豐富的藝術史傳統,汲取各種繪畫技法之精華——從傑克遜·波洛克的行動繪畫到弗朗茨·克萊因的掃蕩式筆觸。正如布萊恩·布歇爾所言,「在[布拉德利]粗獷大膽的線條和陳舊滄桑的質地中,我們很容易捕捉到巴斯奇亞、加斯頓和洞穴繪畫的影子……這樣便創造出一種真實的視覺電流。」(引自布萊恩·布歇爾,「喬·布拉德利」,《美國藝術》,2011年3月25日)

在《Dutch》這件作品中,布拉德利採用了一種以過程驅動創作的方式,幾乎以一種表演性的手法來構建他的藝術圖景,意在揭示他所運用的材料的原始粗糙屬性。在這個階段,他的作品通常是在原始的、未經打底處理的畫布上完成,這種材質讓人聯想起紙張,使得創作過程中的互動更為直接。藝術家曾經回憶道:「未經打底的畫布看起來像紙;對我來說,它就和報紙的紙一樣……當你的畫布表面經過打底處理後,顏料就會像滑冰一樣在表面滑動,而且筆觸、標記都像是被抬起來的。但是,當你在未經打底的畫布上創作時,你的筆刷更像是在畫布上蝕刻。」(喬·布拉德利,引自Phong Bui,「藝術對談:喬·布拉德利與Phong Bui」,《布魯克林軌道雜誌》,2011年2月3日)布拉德利通過將未經打底的畫布不完美地鋪展在拉伸框架上,從而凸顯出畫布表面自然形成的褶皺和扭曲。他有意識地注重時間和自然演變過程來完成創作,他在畫布前長時間的靜思與反省,然後才開始繪畫。他闡述道:「通常我會有一些原始素材作為參考——可以是一幅畫或一個我找到的圖像——但這些在創作過程中最終都會被淹沒。我大部分的作品都是放在地板上進行的,我會定期把它們掛起來,看看它們在牆上的效果。我也會在畫作的兩面進行創作。如果畫布一面開始變得難以處理,我就會翻過來在另一面隨意塗抹……由於我是在未經處理的畫布上創作,我會得到一種滲透效果。油畫顏料會滲透到另一面,因此我會得到一些偶然的印記。」(喬·布拉德利,引自與羅斯·西蒙尼尼的訪談,「喬·布拉德利」,《信仰者》,2012年7月,第65頁)。在他以粗獷奔放筆觸構建的大面積基礎色彩畫作系列中,《Dutch》一作展示了布拉德利獨特的「硬朗優雅」,其精緻程度更上一層樓,不僅讓人聯想到漢斯·霍夫曼和約瑟夫·亞伯斯的簡潔視覺語言,同時又保持了嚴格的真實性和對材料的真誠,這使他近年來在藝術評論與商業上都收穫更多的贊賞和成功。

更多來自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