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少女肖像
細節
丁衍庸
少女肖像
油彩 畫布
約1930-1940年代作
來源
藝術家黃新波舊藏
黃新波家屬收藏
丁衍庸與林風眠、關良同為廣東省人,素有「廣東三傑」之稱。 彼
此因志趣契投而結成摯友,三人不僅曾於上海共同居住、生活過一段
時間,抗戰時期亦同樣跟隨國民政府移居重慶,並共同舉辦過聯展。
據林風眠的學生席德進曾敘述,林風眠於1945 年回國立藝專任教
時,每週都「同關良、丁衍庸、李可染、趙無極等在課餘常在一起閒
聊、賞畫,相互觀摩品評。」丁衍庸與林風眠、關良等人面對當時的
藝術主流,逆流而上,渴望發展出中西兼容,具「時代性」、「民族
性」及「個性」的中國現代藝術。
女人肖像是丁衍庸重要的繪畫題材,從1920年代至1970年代,不斷
地循著「時代性」、「民族性」及「個性」的方向,有系統地演化。
這個創作歷程包含了對西方野獸派色彩、空間理論的咀嚼、八大山人
的大寫意繪畫風格的研究,以至後期對中國古代玉璽、原始文化的探
索。根據現有資料記載,丁氏現存的油畫約100件,1950年代作品
屬極少數,大部份乃創作於1963-1974年,而早期油畫創作中僅有十
數幅曾在報刊上發表黑白插圖。本次拍賣的《少女肖像》(Lot 1105)
正好補充了丁氏1930-40年代油畫創作歷程的空白部份,了解藝術家
如何一步一步確立個人的風格。
此幅《少女肖像》乃著名中國現代版畫家黃新波舊藏。黃氏乃魯迅倡
導新興木刻運動的代表人物,30-50年代頻繁穿梭廣州、香港兩地,
積極籌辦藝術組織及展覽。1946-1949年間,丁衍庸任廣州省立藝術
專科學校校長。1949年,黃新波接任管理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
1950年,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併入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改組
成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少女肖像》有可能在學院交替的過程,
留傳至黃新波。此作一直與黃氏創作之油畫一起收藏,黃新波後人更
把《少女肖像》作品和黃新波的油畫、版畫共同展出於1991年廣州
美術館主辦之「黃新波紀念展覽」。
曾與丁氏參與聯展,又於廣州省立藝術專科學校共事的藝術家倪貽德
形容丁氏早期油畫「筆勢飛舞,色彩奪目」,「愛用絢爛鮮艷的色
調。但絢爛而不刺激,鮮艷而不庸俗,卻是富於明快的感激,這是因
為他同時善用白和黑這兩種色彩的緣故。他最喜歡描繪室內的女人
像,邢些女人中都屬於有閒的享樂的太太小姐們,他們都有快樂的表
情,瀟灑的態度,華麗的服飾,而背景又十分華麗精靈,充分的表現
出享樂趣味來。」
色彩感染力
野獸派強烈對比色的運用,無疑是啟發丁衍庸油畫用色的開端。事實
上,基於中、西媒材運用的分異,色彩學和光線學對20世紀初中國
藝術家而言的確是新穎的課題。丁氏把具感染力的色彩融合在仕女創
作中,成為表現畫中人物個性的語言。《少女肖像》中人物雖是手
疊手優雅地坐著,可是鮮艷奪目的鮮粉紅外套、鮮黃色上衣,深深表
達少女的青春氣息。此外,藍色對比紫紅色組成菱形地磚、青黃色的
窗簾加上粉紅色、海軍藍色的直線和紋理,營造出活潑的氣氛。黑色
裙子、雙白色斜線平衡了對比強烈的色彩,印證了倪貽德對丁氏善用
黑白色的油畫理論,透露出丁氏對色彩的敏感度,大膽通過想像、混
色,建構與別不同的色彩世界。
構圖方面,丁氏放棄陰影、景深等繪畫手法,循著以大色塊組織背景
的方向處理空間。《少女肖像》的背景以五個大小不一的矩形組成,
不同紋理色塊規劃出室內的空間,左上方的長方形窗戶更成功把戶外
的海景帶進畫面,組成豐富的畫面,突破了中國畫以留白處理空間的
方式。
色彩、線條的結合
林風眠與丁衍庸研究中國傳統繪畫時,皆發現線條的重要性。林風眠
談到線條時,認為曲線是「美與生之線」,指出了線條的感染力。而
丁氏則對八大山人的簡約、大寫意線條推崇備至,認為線條能有力表
達物像的精髓。林風眠復興中國傳統線條時,在水墨重彩上,以白線
勾勒人體,企圖在二維的宣紙上表現三維的體積。《少女肖像》中,
丁衍庸則刻意簡化人物塑造,簡單地勾勒輪廓,捨棄煩瑣的細節,利
用多變的線條,提煉出人物的神緒,與60-70年代傾向抽象的女人像
一脈相承。此外,丁氏通過線條加強畫面的律動感 — 《少女肖像》
中窗簾上的垂直線和C-型曲線花紋、窗台下的花形紋理和橫線、地
板上交叉、花瓶上的波浪曲線。藝術家保留中國傳統書法、繪畫用筆
的筆勢,《少女肖像》中的油畫線條可見藝術家落筆、收筆的方向。
此外,丁氏在油畫上色技巧上也刻意融合水墨繪畫技巧,使用平塗油
彩,而非堆疊的方法。此平塗的技巧,慢慢發展出一種既似水彩,
又像水墨墨洗透光的層次感,底色與面色鬆散地重疊,產新多變的色
彩效果。八大山人把物像的精神意簡言賅地表現在多變的線條上,而
丁衍庸則成功承存17世紀發展出來的概念,繼而進一步加入色彩元
素,色彩、線條在丁氏油畫中相互配合,成就了「穿梭古今、跨越東
西」的20世紀中國現代藝術。
少女肖像
油彩 畫布
約1930-1940年代作
來源
藝術家黃新波舊藏
黃新波家屬收藏
丁衍庸與林風眠、關良同為廣東省人,素有「廣東三傑」之稱。 彼
此因志趣契投而結成摯友,三人不僅曾於上海共同居住、生活過一段
時間,抗戰時期亦同樣跟隨國民政府移居重慶,並共同舉辦過聯展。
據林風眠的學生席德進曾敘述,林風眠於1945 年回國立藝專任教
時,每週都「同關良、丁衍庸、李可染、趙無極等在課餘常在一起閒
聊、賞畫,相互觀摩品評。」丁衍庸與林風眠、關良等人面對當時的
藝術主流,逆流而上,渴望發展出中西兼容,具「時代性」、「民族
性」及「個性」的中國現代藝術。
女人肖像是丁衍庸重要的繪畫題材,從1920年代至1970年代,不斷
地循著「時代性」、「民族性」及「個性」的方向,有系統地演化。
這個創作歷程包含了對西方野獸派色彩、空間理論的咀嚼、八大山人
的大寫意繪畫風格的研究,以至後期對中國古代玉璽、原始文化的探
索。根據現有資料記載,丁氏現存的油畫約100件,1950年代作品
屬極少數,大部份乃創作於1963-1974年,而早期油畫創作中僅有十
數幅曾在報刊上發表黑白插圖。本次拍賣的《少女肖像》(Lot 1105)
正好補充了丁氏1930-40年代油畫創作歷程的空白部份,了解藝術家
如何一步一步確立個人的風格。
此幅《少女肖像》乃著名中國現代版畫家黃新波舊藏。黃氏乃魯迅倡
導新興木刻運動的代表人物,30-50年代頻繁穿梭廣州、香港兩地,
積極籌辦藝術組織及展覽。1946-1949年間,丁衍庸任廣州省立藝術
專科學校校長。1949年,黃新波接任管理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
1950年,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併入廣州市立藝術專科學校,改組
成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少女肖像》有可能在學院交替的過程,
留傳至黃新波。此作一直與黃氏創作之油畫一起收藏,黃新波後人更
把《少女肖像》作品和黃新波的油畫、版畫共同展出於1991年廣州
美術館主辦之「黃新波紀念展覽」。
曾與丁氏參與聯展,又於廣州省立藝術專科學校共事的藝術家倪貽德
形容丁氏早期油畫「筆勢飛舞,色彩奪目」,「愛用絢爛鮮艷的色
調。但絢爛而不刺激,鮮艷而不庸俗,卻是富於明快的感激,這是因
為他同時善用白和黑這兩種色彩的緣故。他最喜歡描繪室內的女人
像,邢些女人中都屬於有閒的享樂的太太小姐們,他們都有快樂的表
情,瀟灑的態度,華麗的服飾,而背景又十分華麗精靈,充分的表現
出享樂趣味來。」
色彩感染力
野獸派強烈對比色的運用,無疑是啟發丁衍庸油畫用色的開端。事實
上,基於中、西媒材運用的分異,色彩學和光線學對20世紀初中國
藝術家而言的確是新穎的課題。丁氏把具感染力的色彩融合在仕女創
作中,成為表現畫中人物個性的語言。《少女肖像》中人物雖是手
疊手優雅地坐著,可是鮮艷奪目的鮮粉紅外套、鮮黃色上衣,深深表
達少女的青春氣息。此外,藍色對比紫紅色組成菱形地磚、青黃色的
窗簾加上粉紅色、海軍藍色的直線和紋理,營造出活潑的氣氛。黑色
裙子、雙白色斜線平衡了對比強烈的色彩,印證了倪貽德對丁氏善用
黑白色的油畫理論,透露出丁氏對色彩的敏感度,大膽通過想像、混
色,建構與別不同的色彩世界。
構圖方面,丁氏放棄陰影、景深等繪畫手法,循著以大色塊組織背景
的方向處理空間。《少女肖像》的背景以五個大小不一的矩形組成,
不同紋理色塊規劃出室內的空間,左上方的長方形窗戶更成功把戶外
的海景帶進畫面,組成豐富的畫面,突破了中國畫以留白處理空間的
方式。
色彩、線條的結合
林風眠與丁衍庸研究中國傳統繪畫時,皆發現線條的重要性。林風眠
談到線條時,認為曲線是「美與生之線」,指出了線條的感染力。而
丁氏則對八大山人的簡約、大寫意線條推崇備至,認為線條能有力表
達物像的精髓。林風眠復興中國傳統線條時,在水墨重彩上,以白線
勾勒人體,企圖在二維的宣紙上表現三維的體積。《少女肖像》中,
丁衍庸則刻意簡化人物塑造,簡單地勾勒輪廓,捨棄煩瑣的細節,利
用多變的線條,提煉出人物的神緒,與60-70年代傾向抽象的女人像
一脈相承。此外,丁氏通過線條加強畫面的律動感 — 《少女肖像》
中窗簾上的垂直線和C-型曲線花紋、窗台下的花形紋理和橫線、地
板上交叉、花瓶上的波浪曲線。藝術家保留中國傳統書法、繪畫用筆
的筆勢,《少女肖像》中的油畫線條可見藝術家落筆、收筆的方向。
此外,丁氏在油畫上色技巧上也刻意融合水墨繪畫技巧,使用平塗油
彩,而非堆疊的方法。此平塗的技巧,慢慢發展出一種既似水彩,
又像水墨墨洗透光的層次感,底色與面色鬆散地重疊,產新多變的色
彩效果。八大山人把物像的精神意簡言賅地表現在多變的線條上,而
丁衍庸則成功承存17世紀發展出來的概念,繼而進一步加入色彩元
素,色彩、線條在丁氏油畫中相互配合,成就了「穿梭古今、跨越東
西」的20世紀中國現代藝術。
來源
Formerly the property of the artist Huang Xingbo, and thence by descent to the present owner
榮譽呈獻
Felix Y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