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
赵无极
14.08.59
油彩 画布
1959年作
签名:无极ZAO;ZAO WOU-KI
来源
法国 巴黎 玛丽•卡勒收藏 2009年7月20日 佳士得巴黎 雕塑家玛丽•卡勒收藏拍卖 编号 45 现藏者购自上述拍卖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赵无极于1948年抵达巴黎后,不久便和当时抒情抽象绘画的代表艺术家成为朋友,包括:胡安.米罗(Joan Miró)、汉斯.哈同(Hans Hartung)、皮埃尔.苏拉吉(Pierre Soulages or) 维耶拉.德.希尔瓦(Vieira da Silva)(图1)。此外,他的朋辈友圈也包括诗人和雕塑家如阿尔伯托.贾克梅蒂(Alberto Giacometti)和玛丽.歌尼尔(Mary Callery)。《14.08.59》 (Lot 9)原是赵无极赠予女雕塑家玛丽.歌尼尔的礼物,珍藏至2009年再公开面众。 1954年至1957年间,赵无极的艺术发展至完全抽象,使用了一系列灵感来自古老的中国象形文字、占卜的骨头或青铜器铭文的符号。自1957年游览纽约后,赵无极便开始创作尺幅较大次画作,而且作品不再有命题,只以创作日期为纪录。1950年代末是赵无极艺术历程一个极关键的转折,当中有着迂回幽隐的心路历程和创作波折,也标志着艺术家创作的第一个圆满和高峰。这段时期的创作,赵无极回归传统,尝试用一种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自然宇宙观和艺术理念来重塑他的创作。以不同的眼光去观察万物和创作,开始描绘各种看不见的东西︰生命之气、风、动力、形体的生命、色彩的开展与融合,展现了一个气象万千的新境界。表达方式上,赵无极把书法、甲骨文、雕刻等艺术形式的线条符号应用得更为灵活细致。 《14.08.59》便是此一时期的代表作,画面中间部份一道水平的分界,线条十分精微,比较起同时期的其他作品,艺术家更多运用细笔,细密而又多转折的笔触,仿如中国书法点、撇、按、挪等笔势的线条(图2),又是甲骨文、金石刻镂等视觉形式的呈现,突显线条的曲折变化和蜿蜒嬗变的独特美感。线条之间彼此交错、断裂、拼合、跃动,形成各种错综、交织的节奏和视觉张力,仿如天地复兴,生命苏动,破土而出,滚滚生机隐藏其中。赵无极对油彩的细腻运用在这幅《14.08.59》作品表露无遗。在灰白色背景衬托下,交错的墨黑线条纹理线条的粗幼变化,传达出一种扭动、运转的动势,触动人心,又令人联想到中国山水画中山岩突兀嶙峋之态。 激荡的线条纵然占据画面的中心部份,可是却只占画面约四分之一的空间,而空的部份正正考验了赵无极的油画着色和色彩应用技巧。赵氏曾说:「我很欣赏米芾对空间的安排和倪云林对松处的处理,这是中国山水画和西方油画不同的地方。我的画上很多地方看起来也很空,可是油画不像水墨画那样容易渲染,所以我在空的部分比在实的部分下的功夫更多。中国画里虚实造成的节奏,一个推一个的不断移动,使画面轻重有致,在这点上传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若说我的画和一般西方画家不同,原因大概就在处理空间的观点上了。」《14.08.59》中淡灰色、灰白色和蓝灰色相互交融,沉郁挫顿、细腻内敛,赋予作品一种苍茫的历史感。西方油彩色彩,固有其质量感和色彩丰富等优点,但也有其局限性。它的浓稠,就无法表现出水墨媒材特有的千百种浓淡枯润的变化和视觉美感。赵无极从容出入于中国水墨、西方油彩两个美学传统,他的双重身份、双重的美学根源,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他的笔下,单一色调的色彩也有千变万化,同一调子的色彩却又能化现出或浓或淡、若轻若重的视觉层次,令人目不暇及。而且,每一笔色彩的加入,也会带动周遭颜色出现变化和动势,或调和而加强原来的色彩;或造成反差而改变原来的面貌。赵无极常常思考、致力在画面上建立一种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他1985年在杭州美专讲学时就曾总结,作画用色用线是「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淡,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冷,与前面后面都有关系」。当色彩和线条能呈现一种相生相应的结构和视觉脉络,纯艺术的美感享受、具个人风格的艺术空间也应运而生。这种技巧,即使在西方艺术家群,也是十分独特和突出的,说明赵无极多年探索西方油画的成就。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