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1950年代,赵无极的艺术出现了二个重要的过度点。第一是从克利时期跨越至甲骨文时期的过程,这个转折点发生于1954年,赵氏凭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线语言的掌握,将过去对于自然万物的形象概括简化,进而以「甲骨文系列」实现了他所说的:「绘画应让人以另一种眼光看事物……我必须创造一种不受题材限制的语言」。线条作为物体的轮廓,并不依附形体而生,线条的使用本身即是对于物象的抽象表达。到了1957年,赵氏游历美国纽约,当时盛行的抽象表现主义促使艺术家回巴黎后探讨更为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的艺术。因此到了1958至1959前期年,赵无极出现少数以纤细线条为主导的绘画。这些画作没有带有强烈象征意味的文字符号,画面中出现的线条又未发展成1959后期所形成充满激荡的粗犷线条。创作于1958-1959年的《无题》(Lot 10)就揭示了赵无极艺术这个短暂的过度点,也是一个重要的改革,记录了线条从深邃的文字符号,过度至如纤细的草书,从艺术历史的角度来看,是一件重要的史料。此作也是赵无极参展1960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展品。
线条作为艺术的基础形式元素之一,也是中国艺术中最简练、概括的基本语言,从绘画、书法、雕塑,以至建筑、舞蹈,无不借重于线条来诠释,不仅作为表现外在物象结构的骨架,同时亦是作者主观意识与情感的传达媒介。在中国文字的特殊结构下,书法顺着笔画的运笔过程,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动态的「势」的概念,「势」为「书势」、「笔势」,不仅是空间的呈现,亦是笔画先后所呈现的时间性的美感。在彷佛经历沧海桑田的古铜色背景下,赵无极让画笔随着内心的情绪而流转,以自由灵活的手腕在画面中心部份产生墨黑色、褐色、白色相互交织的线条,线条的方向和速度创造出画面的动态。线条轻巧柔软,既像敦煌飞天舞中在空中快速旋转的丝带(图1),又像中国草书中回旋连绵的线条(图2),又可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自发性的动作绘画比较(图3)。其中线条的「动态」乃根基于赵无极幼时书法功底的扎实训练。此外,赵氏将近二十年来对于西方媒材的娴熟掌握,或稀薄或浓稠的油彩都能在艺术家毫无滞碍的挥洒中传递他的情感,随着落笔瞬间的轻重疾徐,在流畅与枯涩间的细微变化同时也暗示了空间和时间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