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朱德群对于绘画的启蒙,源自于在杭州艺专求学时期,在研习西方古典绘画技法并且接触前卫画派的创作思维之同时,更在潘天寿、张光及李苦禅等水墨名家的门下,习得「借古开今」的概念,寄托传统「神似重于形似」的写意精神,以探寻从写实,以至变形,最后而至抽象的艺术途径。其中潘天寿对于朱德群在中国绘画理解上的影响,尤为深远。潘天寿推崇将道家「吐胸中之逸气」的无为自然观,应用于艺术创作,朱德群毕生奉为圭臬;而在古画习作训练,潘天寿则力推门下临摹宋、明、清大家之作,因此朱德群对于范宽、石涛、八大山人、吴昌硕等人作品理解十分透彻,亦为其在开辟现代艺术新语汇时,提供了深厚的传统美学根基以及文化养分。
初抵巴黎的朱德群,于1956年观赏了巴黎市立美术馆为尼古拉.德.史达尔画展后,便挣脱了具体形象描绘的绑束,完全踏上自由奔放的全新创作探索旅程。然而,在其投身西方抽象表现的现代艺术语汇开发的同时,本质上仍紧扣东方式山水架构以及水墨写意的精神意涵。
创作于1957年的《无题》(Lot 11) ,朱德群在小巧的画布上,仅仅运用黑、灰、白、褐四色,以低限的色彩进行自我挑战,打造出耐人寻味的中国山水意境,为其最初探索从自然中淬炼出非具象风景的重要力作,深具历史价值意义。
画间朱德群错落以赭褐、墨黑色的写意笔势,先在远景以大笔触快意勾勒出山峦走势,再以细琐、缜密的小笔触在中景铺陈,编织出山间丛林与苔石聚落的样貌,更施以几笔倏忽的飞白,穿梭在山顶及山脚下,他笔下的无形风景虽已近乎难以辨识,但其中的空间布局,却也不禁让人联想起宋代山水画中缥缈云气流窜于远山间,虚实幻灭的氛围(图1),组成了细致且多变的空间感。艺术家线条笔触间直率的感情流露,或许看似源自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启发(图2 及 3),但其间浓厚的中国本质却清晰可见。朱德群笔下挥洒出的山水,已远远超脱了他在故国所见风景的凿实描绘,或在艺专时期对古画的临摹。在精神层次上,朱德群在历经多年思忆、反复沉淀而重新构建出的心象风景之中,超越古今与时空,让观者体验到其内心当下最真挚的一份激昂与感动。
这也印证了王维的画论中曾提「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概念,中国文人自古以降,代代相传从不在户外写生临描自然的传统,推崇师法自然造化,以自然孕育于胸,将曾经以实际感官所聆听过、观看过、呼吸过的自然,进而内化对于有形风景的体验,并升华为无形的感悟与冥思,在书房案内咫尺的画面上,随心所欲地畅写千里之景。朱德群《无题》所再现的心象山水,正是紧紧相系中国文人传统的精神哲思,回归自然却又挣脱自然写实形象绑束的艺术表现,或亦呼应了法国艺评家皮耶.卡班那在观看朱德群的作品后,所下的结语:「真实的绘画来自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