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空白画布:隐喻一个全新的开始
整个1950年代,赵无极的具象画风格经历了一场决定性的转变,朝向抽象画派前进;首先是将具体形象拆解成元素及骨架,如同他在1953年所绘之《荷兰小镇》(Lot 5)。后来,他舍弃具象画,改用「符号」这种非正式语言,在此,赵无极开始更加明确地以自己祖先的文化为基础来作画,将甲骨文的形式与青铜雕刻融入画作当中。1957年,赵无极前往纽约拜访其弟,并研习普普艺术;后来去到香港,再次沉浸于中国文化、回归根源。他回到巴黎时,已然胸有定见:他作画生涯中的某个时代已经结束,那也就是一个新的「无法逆转的阶段」的开始,从此他想要「画出无法被人看见的事物:生命的气息、风、形式的生命、色彩的起源及其融合。」(1)就从这个时期开始,赵无极将作品中的古老符号剔除(有一度,这些符号像是雕刻一般的出现在他的画布上),也开始剔除质量与色彩的影响。所剩下的就是一块隐喻式的空白石板,象征一个全新的开始,温文雅致的清明透澈,一种漂浮的太虚。自1959年起,赵无极开始以画作完成日期为画命名,这个命名方式自此延续、终其一生,也是赵无极进入完全抽象派的代表。
为了要表达艺术感受的重要性,「至上主义」运动的发起人马列维奇同样也舍弃具象与符号,进入抽象画派。在《至上主义之构成:白上白》一画中,马列维奇得出和赵无极类似的结论,画布精简到只有一种白色飘浮在白色上的氛围。马列维奇写道:「……一种非具象的自由而欢愉的感觉引领着我前进到一片『沙漠』,在那里,除了感觉之外什么都不是真实的……」(2)这种「只剩下艺术感受为真」的「沙漠」的概念,也可以在《27.05.59》(Lot 12)这幅画中看到。放开之前所接收到的影响与既定概念,进入创作意识的熔炉,赵无极将自己从过去解放开来,去追求一种表达自我的纯粹语言。
浑沌世界与创作源起之渊
在《27.05.59》一画中,一层薄雾般的白色横扫过画布的横轴,看起来似乎无色,但却同时散发出虹彩气晕,彷佛有种视觉上的巧妙戏法。画面呈现珍珠母的美丽质地,从不同角度望过去就会呈现不同的色泽(图2)。因此,这个白色就有了深度,像个有光的太空。悬浮在这个空间中央的是一种累积起来的线性振动,棕色、黑色、灰色的稀疏细线从核心往外交缠,黄白色的云雾结构从骚动的中心向外散布。一抹晕黄在中央,点燃整个空间使其向心运转,彷佛在酝酿一个全新的「表达」世界。根据中国的五行理论,每种颜色都有自己的气,黄色代表中心,以及免除尘世罣碍;而白色代表纯洁与圆满。如同José Frèches颇富诗意的描述:「赵无极很懂得怎么描绘高踞天庭云端的黄帝所建立的混乱结构中所产生的火花。他取回宇宙初始大爆炸的铭记,非常近似阴阳,在盘古开天之前,而他把这一切延伸到画布上……色彩回荡,相互呼应,召唤能量,释放振动。」(3)
书法之线条与精神
《27.05.59》画中弯曲的线条清楚说明赵无极开始发现自我表达之个人专属语言的过程。面对该如何在世界上创造自我印记的抉择,很显然也可能是无可避免的,赵无极实行的做法是求助于中国书法的舞动线条,将中国文字拆解开来,只取其中最精华的草写曲线。如同书法一般,赵无极在《27.05.59》中画出的线条,其力量不仅来自于字形与构造,也包括线条与其周围空白处的互动。虽然画中只有几条纠结在一起的浮动线条,它们却扮演了创造能量与形塑空间的重要角色。幼年时,赵无极接受的是传统中国艺术形式的教育,对书法感到一种自由的感觉,不受中国画的规则所束缚。在中文里,笔迹所传达的意涵为:书法线条代表书写者的具体存在,其目的在于引起观赏者在精神层面的相互呼应。因此,对赵无极而言,书法不仅是最基础的自我表达方式,更可以清楚表达艺术精神的概念。稍后于1961年,赵无极发表一段非常著名的言论:「……随着我的艺术人格发展,我也逐渐重新认识中国,从本质上来说,这一点也展现在我最近的画作当中。很吊诡的是,我要感激巴黎,是巴黎让我回归到我内心最深处的根源。」在赵无极的油画作品中,像《27.05.59》这样包含画家手势轨迹的作品很少,而且几乎都只出现在这段时期所绘制的画作中。因此,这些流动的线条是相当珍贵的印记,代表赵无极进入抽象空间的第一次「发声」,清楚说明了他即将开始努力画出心中那座隐形的梦想空间,终其一生努力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