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1979年,贾蔼力出生于中国东北部的边境城市丹东。丹东置身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是连接朝鲜与中国及欧亚大陆的主要陆路通道,也是东北连接韩国、日本的海上通道港口,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历来都是军事要塞。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新生儿,贾蔼力的青少年时代经历了1980年代的国内外的军事、政治及经济变革时期:1980年代初美国与前苏联之间激烈对抗的「新冷战」时期,直到1990年代初以东欧剧变和前苏联解体为终结的过程;以及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重建期:他的家乡丹东经历了由于1980年代的产业调整,原来的支柱产业钢铁企业及重工业关停及并转,大量的工人也因此失去工作,处在人生及社会的转型期。
因为父亲是一位作家,贾蔼力的家充满了文学书籍和政治著作,那些俄罗斯早期作家的悲情史诗和挽歌,及批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是他的最爱。少年时代的水墨绘画学习更让他体验了学习艺术的孤独和安宁,并启发了通过绘画表达内在感受的潜能。2000-2006年在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期间的新具像主义绘画的研究方向,让贾蔼力接受到了严格的写实绘画训练,并关注于对人的现实精神状态的探索。
2007年来到北京后,贾蔼力开始以冷静的客观主义描述技法,将记忆中的片段或真实场景以主观的方式迭加组合,以一种近似乎超现实的手法,在画布上完成了一幅幅如史诗般的剧作:「就像对待舞台一样,画就是一个慢慢展现的故事场景,一个叙述,一段删节过的,去头去尾的故事」。(凯伦.史密斯《走进贾蔼力的世界》)
这部标题为《1979.6.1》的舞台剧的背景是艺术家的家乡:鸭绿江畔,坠落的飞机倒在了江边正冒着黑烟;远处的江面上,倒塌的巨大列宁像漂浮于江面似乎无所知从;飞机前方两个身着鲜艳节日装的少女正在奔向远方;而赤发红面的少先队员,头戴兔耳装饰物的少女,人体解剖模型,以及卧坐于海滩嬉耍的另一群孩子,却似乎来自于不同的时空,虽然都发生这江边,却在不同的时空中发生着不同的情节。在艺术家还未出生的1979年6月1日,那天发生了什么?似乎都没有,却也似乎什么都已然发生或即将发生。
在这个一个由事件、记忆和图像组成的世界中的时空关系中,贾蔼力将不同的时空画面迭加在同一空间,画面中看似琐碎、凌乱的细节中,却让观者在面对一个完全内心的世界:是在一个不断塌陷而又被重建的世界中面临着正在及可能遭遇的毁灭和重生。当狂热的理想主义偶像倒塌后,面对自我所受到的压迫及不适,如同达明.赫斯特的《赞美诗》中的真实及彷徨感。而毁灭,在贾蔼力来看,并不是终点,或是消极面,而是到达一种乌托邦的境界,是一种当人再一次与自然合一,并成为宇宙一部分的过程。如同阿德尔·阿贝德赛梅《有其母必有其子》(图1)中的「诞生与毁灭的不可分离性」。而贾蔼力笔下的重生,更是存在着救赎渴望和希望的向往。如同他所说:「我能感受到,裹挟着我们的历史正在缓慢度过他的更年期,接下来是迟暮的平静,还是幸福的新生?」
相对于前辈艺术家们采用更为直接的图标或符号来表现政治角度或社会学倾向,贾蔼力以更为开放的视角来反映历史及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思。而他扎实的学院技法训练和对当代艺术概念的敏感度,形成了他独特的绘画语言「以冷静客观描绘的技法在画布上,完成当代艺术概念的表现」。而他作品散发出史诗般的效果,一种介于叙事和反叙事之间的新形式,来重新定义绘画,这已是一种新的艺术思潮的暗流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