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
赵无极
热风
油彩 画布
1956年作

款识: 无极ZAO 56 (右下); Zao Wou-ki Vent Chaud 1956 (画背)
来源
法国 巴黎 1900-2000画廊 亚洲 重要私人收藏 此作品已登记在赵无极基金会之文献库,并将收录于梵思娃.马凯及扬.享德根正筹备编纂的《赵无极作品编年集》(数据由赵无极基金会提供)

荣誉呈献

Eric Chang
Eric Chang

查阅状况报告或联络我们查询更多拍品资料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赵无极的作品向我们清晰展示了中国文化中的宇宙观,其中的模糊和辽远反映了沈思的精神,而非沈思的事物。这种宇宙观已成为一种现代的、普遍的观念。来自完全不同背景的艺术家如保罗•克利,马克•托比或亨利•米肖也同样不得不求助于这种观念。」- Alain Jouffroy《艺术》1954 年 1954 到1957 年间是赵无极艺术生涯的重要转型期。在经历早期的具象及50 年代初克利阶段后,1954 年的《风》标志着赵首次摒弃画中的叙事成分。在1976 年采访中赵无极曾说「我的画开始变得不能辨识。静物与花不再存在。我倾向于充满想象的、无法诠释的书写。」这种画风的转变缘自于画家将中国传统美学哲思与西方抽象主义相结合的突破性探索,同时受到其创作工具拓广的影响,从1953 年起赵在饱满尖锐的小画笔外加入使用宽阔方正的画笔,便于创作出迅疾流畅而又不失沉厚的笔触。 在这短暂而关键的四年间,赵无极留下为数不多的以风为主题的作品。除了现藏于法国巴黎庞毕度国家艺术中心作于1954 年的《风》,以及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馆藏1957 年的《北风》外,本次拍卖中来自1956 年的《热风》(Lot 27)为创作年份处于上述两者之间不可多得的佳作。鉴于风无形无色无光影的本质,赵需要藉助描绘受风之力所控的其他主体来暗示风的存在。《热风》一作采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空间透视浓淡远近法,同时藉鉴西方绘画如透纳作品中光影的瞬息变化来表现一种浑然升腾的自然现象。同时,赵对画面的虚实平衡十分在意,此幅的能量聚集在画面中部,错综笔触和亮白底色营造出风卷云涌波澜壮阔的赫然声势,而四周则以赭红及褐色为主,颇有「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之淡泊宁静。赵无极于1955 年结识音乐家瓦莱斯。这种动与静、满与空的画面处理方式受到瓦莱斯试验音乐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赵无极开始在画面中引入形似商周青铜器铭文的符号,这些错落有致的符号既把由油彩创造的深邃绘画空间重新拉到表面,如毕加索和勃拉克在分析立体主义时期通过引进字母莱强调绘画的平面性二维度的做法。同时,这些受到甲骨文和古老铭文影响的符号又承载着着中华历史文明的沉重沧桑。 此作之题目《热风》也颇有趣味,除了直言所述自然现象之外,有可能是赵无极致鲁迅1925 年的杂文集《热风》。其中收录《不懂的音译》一文批判误受到蹩脚国学影响的人子弟的翻译之风。赵无极作为跨越中西艺术的集大成者,基于其对两种文化的深层了解、阐述及融合,而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富丽堂皇的翻译。同一时期赵无极还创作了《致屈原》和《致杜甫》,三位所致文学大师皆为不畏权威批判社会黑暗并追求个人自由的典范。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