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 UFAN (b. 1936)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始于点

李禹焕

细节
李禹焕
始于点
颜料 油彩 画布
1979年作

款识:L. UFAN 79 (右下)From point No. 79056, Leeufan (画背)
来源
亚洲 私人收藏 (现藏者直接购自艺术家)

荣誉呈献

Eric Chang
Eric Chang

查阅状况报告或联络我们查询更多拍品资料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杰出的艺术家不管是在逆境或顺境,都能不断地挑战自我,找出创作的新方向。李禹焕自幼接受传统东亚哲学的训练与熏陶,坚实的思想底蕴成就其艺术精髓。经过六十年代后期「物派」阶段后,他更理解物质、主题与空间三者间的互动特质。1971 年末李禹焕前往欧洲展出与游历长达三个月,在巴黎首次亲眼见到封塔纳与克莱因的作品,与西方哲学家、艺术家交谈时所激发的火花思绪,使他更加确定艺术探讨的是作品与他人或是外界所建立的关系,并在过程中将艺术家的自我因素降到最低。这个概念配上「无限重复」之元素,造就李禹焕艺术生涯中的代表《始于点》与《始于线》系列。 找寻自我, 创造无我 要让一件艺术与观者或外界建立关系,首先艺术家必须将理念( 自身的存在与外在的实质结合。李禹焕曾说:「事物的存在,源自我们在有意识下物化这个世界,并将物质与其代表意义结为一体。」在探究此理的过程中,他亦曾从类似极简主义的形式着手( 图1),并作出一结论――贾德甚至是弗 文的灯光艺术,仅属于一种中立载体,虽可能与作品周围空间之互动,无法与外界其他物体产生共鸣( 图2)。完成于1979 年的《始于点》(Lot 54) 已是此系列相当成熟的作品,画布上重复的墨点,已非只是几何图型或重复图案,而成了一个活性的有机体,有动感与方向性,演绎着与外界产生共鸣时所表现出的互动韵致。东西方看待「自我意识」的态度本就不同,李禹焕的解读是,西方社会对互动关系的定义通常在于人际,东方思维中「他者」可以是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石头甚至是整个土地。李禹焕建立起这个连结后,在创作过程中反到尽力将这个「自我」的成分降到最低,以达到无垠的概念,因而创造出「无限重复」之元素。 停顿呼吸后, 见苍穹 之所以限制艺术家在创作时的自我,因为艺术品虽属于创作者,但其意义与价值并不来自于此。艺术虽然能与人沟通,却不是真正的语言。李禹焕认为:「我的艺术不是用自我占有这个世界,而是与外在世界开始一段关系,这段关系让我有感知的能力。」《始于点》中艺术家将自我的元素降到最低,用天地万物最基本的点相互排列,每一个单位间之空隙如一扇又一扇的门,让观者进入作品中,也让外在的世界进入整个画面。这个进入的过程,同时让这些点蓄积无限能量,在行进中产生浩瀚无垠。李禹焕对于「无限重复」之所以如此着迷,主要因为主体与画框内及周遭空间的互动性质。他认为中国唐宋山水画的无涯氛围,来自画中上墨处与留白间产生的共鸣空间;希腊时期雕刻《望楼的躯干》则是透过断裂的四肢,将空间向外推展并渗透(图3)。「无限重复」机制中很大的一个要素是留白,留白产生空间感。另一外韩国知名单色画家朴栖甫视画面上的空白为呼吸与停顿,以避免线条产生的视觉疲乏(图4)。《始于点》中李禹焕以蘸满了颜料的画笔,从左至右逐笔印下,由湿润饱满逐渐干涸褪淡为止。墨色轨迹之间的距离,在规律中推演出更丰富的层次风景。西方艺评常将《始于点》系列与美国艺术家雷曼作比较,雷曼的画作同样带有规律与重复性,却缺少一点「动」的特质,色块几乎将画面完全填满,或许这与西方习惯的「加法」文化有关,整体画面偏向视觉性(图5)。相较之下,李禹焕作品上渐层质地与留白画布间的互动,生成一股能量与空气的流转,观者彷佛看到风的速度、水的肌理,预兆了之后《由风而来》系列的发展。他的哲理、思想性化成一种而是水到渠成的心境脉动,汩汩达至观者,这才是李禹焕艺术的奥秘与引人入胜之处。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