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o Wou-Ki (1920-2013)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18.3.68

赵无极

细节
赵无极
18.3.68
油彩 画布
1968年作
款识:无极ZAO (右下)
来源
美国 洛杉矶 法兰克‧佩尔斯画廊 亚洲 私人收藏 此作品已登记在赵无极基金会之文献库,并将收录于梵思娃.马凯及扬.享德根正筹备编纂的《赵无极作品编年集》(数据由赵无极基金会提供)
出版
1978年《赵无极》尚.雷玛利着 佛朗索瓦.马克 文献研究 Hier et Demain Editions 巴黎 法国 及 Ediciones Poligrafa 巴塞罗那 西班牙 (图版,第190页) 1979年《赵无极》尚.雷玛利着 Rizzoli 纽约 美国 (图版,第190页)

荣誉呈献

Eric Chang
Eric Chang

查阅状况报告或联络我们查询更多拍品资料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赵无极历经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的具象风景与静物、五十年代中至六十年代初过渡至抒情抽象,探索抽象艺术十余载后,六十年代末期的风格已相当成熟,色彩、空间切割与笔触等绘画元素组织搭配得宜,艺术表现显得圆满具足( 图1)。创作于1968年的《18.3.68》(Lot 57)是赵无极六十年代末期作品中尺幅较小的一件,却仍展现缜密的空间布局与丰富的层次感,此一精心营造出的空间,在轻柔简练中释放出大山大海的浑雄气势。 画面上的核融合 当赵无极画作形象愈来愈脱离风景的具体意象,所完成的便是其胸中山水,他曾表示:「所有画家的创作对于其自身来说都是写实的,对于观者来说才是抽象的。」艺术家将自然的空间景象转换成一个画框内的密封世界,这个世界蕴藏着太阳、星辰与月亮。而这些人们所需的一切,皆始于一个点。赵无极相当善于使用圆笔与榛形笔勾勒线条,当笔尖落至画布上的一瞬间产生一个点,点即连成线,线再形成面。《18.3.68》与其六十年代前期「山脊式置中」的结构稍微不同( 图2 与3),基本架构是在松散中聚集,赵无极用尖锐、细碎、快速的笔触将脑海中的物质加以凝聚后碰撞。画面中右方一道强劲明显的横向蓝黑笔触,堆栈在彩虹般的粉蓝薄油彩上,右触深色晕染与墨色细笔交织成的一片混沌,左边连接至画面中心的一个圆。这个圆是对抗冲突的视觉中心,引领观者用高度清晰的视角观看无数交错的线条――相互遮掩、结合、消弭或干扰。它们如质量较小的原子核们,彼此碰撞后,产生巨大的能量释放,先将画面其余的部分往外推、再将之虚化,最终形成一质量更重更大的圆。圆的中央看似留白,画布四边却能无限延伸。这种核融合般聚集后外放的效果,让画面释放出强大能量( 图4)。 气, 飘渺的循环 笔触是一幅画作的基本,它并非静止不动,除了集与散更有起与终的意涵,也是空间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赵无极六、七十年代的作品中,空间布局总是凌驾于色彩之上( 图5)。就前段提及的中心圆式结构,另一特色是让观者难以分辨画面的左右或轴心,进而产生多重的视点(图6)。视点与视点间的游移过程自然产生一脉动能态势,流转不息中生成气的循环。欧洲战后艺术中抒情抽象主义亦着重艺术家的情感表述,以随兴的油彩涂抹闻名,弗朗西斯《无题》中的蓝色油彩同样稀薄,亦充满无数分散的视点,相对规律的笔触却无法达到臻至空灵的流动感( 图7)。赵无极作品中的飘渺,来自于东方人严谨的情感表述,与艺术家对中国水墨与大自然的喜爱。赵无极曾表示:「中国画里虚实造成的节奏,一个推一个的不断移动,使画面轻重有致,若说我的画和一般西方画家不同,原因大概就在处理空间的观点上了。」《18.3.68》中大气盘旋之感动静皆宜,它绝非对山水的具像描绘,而是对宇宙大象的冥想与顿悟。而与西方抽象绘画的不同点在于,赵无极提供观看绘画的新角度,而非关照环境或物体的方法。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