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1981年是赵无极相当忙碌的一年,在巴黎大皇宫国家画廊举办个展后,随即于秋天飞往日本办个人巡展,使他在这年的油画作品产量相对较少。而在走过七十年代重拾中国画用墨、用笔法,创作出节奏分明、明暗有致的水彩与水墨画后(图1),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赵无极亦创作了十多幅的双联、三联及四联幅大画与小画( 图2),以及为数不少的版画,中型单幅油画因而相当稀有。《1.10.81》(Lot 58) 不仅带有其八十年代以紫蓝色、石蕊蓝为主色建构一个「虚空」的氤氲风格,更是市场上相当珍贵的1981 年油画作品。
层层沁晕 细水长流
赵无极自六十年代初期便开始尝试在油料里加入大量的松节油,丰富画面的层次感。在重新探索中国绘画的根源后,他开始模仿水墨沁晕在宣纸上的效果,并同时采用大片淡彩或留白作为背景。《1.10.81》由中央一段切过,将画面一分为二,上段和下用大笔由右向左横刷,借着松节油质地轻的特质,让颜料容易拖动,运笔也更为顺畅。如果仔细近看淡色颜料层,观者会发现在层层上色的过程中,浓淡变化却细腻清润,色彩如倒影般纯净(图3及4)。由此可见赵无极对油料调和的掌控极为熟稔,如超量使用松节油,过稀的颜料会丧失覆盖性,并同时降低画面之光泽与固着力,但《1.10.81》中随擦带染的上下两区块,衬托着表层的颜色幻化,在其中看到了云的缱绻、水的波光。同样是透过区块划分与层迭油彩两手法的交互运用,创造出一个模糊无界定的空间,赵无极的表现方式与西方艺术家相比,总是多了点内蕴细致的空间质感。丹麦艺术家Per Kirkeby的《无题( 第133B 号)》同样完成于1981 年,强烈的动能来自左右来回的快笔,除了显现出西方艺术自印象派以来以笔触为重心的传统,每一吋画布似乎都毫无保留地向观者袭来,右上方的细碎笔触也相对急遽,建构出一个积极且外放的空间(图5)。反观《1.10.81》由连绵肌理、晕染效果与精细笔触密涂而成的半开放式虚空,更像是层层展开的小宇宙。如将《无题(第133B号)》视为雄伟飞瀑倾泻而下,《1.10.81》就是汩汩细水,百看不腻、得以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