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林風眠
寶蓮燈
水墨 設色 紙本
簽名:林風眠
鈐印:林風暝印
來源
袁湘文女士舊藏
美國 私人收藏
林風眠在改革中國傳統水墨作品時加入許多中國民間藝術的精髓。他認為從民間藝術可看到「創造性」與「生命力」。欣賞皮影戲、民間戲劇、京劇是林風眠居滬時的嗜好,也給了他藝術創作上無窮的啟發。他看通了中國戲劇藝術在表現空間和時間關係的微妙概念,與西方戲劇的分異。西方戲劇以更換舞台佈景的手段,同時交代空間和時間的改變。而中國京劇沒有複雜的佈景,只以空白的布為背景,不論場景如何跟著情節變化,也是發生在同一佈景布下。音樂、鑼鼓聲成了重要的手法交代場景的轉變。角色雖身處同一背景,同一空間,卻穿梭了不同的時間點。中國戲劇表現的時間、空間關係,甚至成為林風眠解釋抽象的立體派理論的工具。林風眠認為西方立體派以拆解、重組,在同一畫布平面上,表現不同的時間,物象的不同角度,如畢卡索(Pablo Picasso)把物象拆解成幾何圖形,再重疊。而中國文化則以綜合的手法把時間的連續感交織、結合在同一空間中。林風眠就是要在水墨畫中把中國戲劇表現時空的獨特方式延續。他把方形的宣紙,看成京劇中空白的布景,捕捉故事情節在不同時間的變化,變化多端地創作出京劇系列。
《寶蓮燈》是林風眠深入研究京劇系列的主題之一。《寶蓮燈》又名《劈山救母》,講述三聖母之子沉香長大後,巧奪寶蓮燈,劈開了蓮花峰救出被困的母親,一家終得團圓。林風眠個人的經歷和對母親遙遠卻真實的記憶,相信是他以《寶蓮燈》戲曲人物入畫的原因。本次拍賣的兩幅《寶蓮燈》作品,不但可窺探藝術家在不同年代對同一母題的處理手法,如何融入對人物的情感,或通過寄寓象徵表達他的人生感悟。
分析林氏之傳世京劇系列作品,《寶蓮燈》(Lot 1060)應為京劇系列較早期創作,可窺視藝術家為表現時間的延續感,把人物折疊在畫面上。林風眠曾自述︰「舊戲是分場來說明故事的……分場似有時間的綿延觀念。……像畢加索有時解決物體,都折疊在一個平面上一樣。我用一種方法,就是看了舊戲之後,一場一場的故事人物,也一個一個把它折疊在畫面上。我的目的不是求人物的體積感,而是求綜合的連續感」。方形畫幅中,三聖母置於畫面中央,挽著寶連燈的沉香和揮劍的朝霞分別跟在三聖母身後。三個互相重疊的人物,層層映掩的羅衣呈現空間層次穿插,隱指京劇裡複雜的人情錯綜和情節遞轉。甚有杜象(Marcel Duchamp)早期的作品表現同一人物的動作連續性之感。在構圖方面,三個人物組成一個大圓。三聖母右傾的頭首、沉香從左方向外傾出的姿態、甚至挽著寶蓮燈弧形的手臂線條,都是根據這個圓而佈置。三聖母的擺手做勢又成了另一個圓。「藍 – 紫 – 藍」的層次跳接,使空間構圖緊密。嚴謹的構圖加強了畫面張力,讓情節變得連貫、緊湊。由於飄逸的羅衣也隱含時間的連續性,如何把之呈現得淋漓盡致,是林氏竭力深思之處。《寶蓮燈》中,藝術家以想像把人物髮飾拉長至地面,引導了我們的視線到颯颯的衣裙。髮飾如此便重疊在羅衣上,以代表「美與生」的弧線,加上誇張的波浪曲線,呈現人物的動感。林氏最後以厚重的白粉,大幅著色於三聖母深紫色的衣袖,使畫面正中央聚焦舞台射燈的燈光,不但在水墨作品中加入了光線的元素,也增強了舞台上誇張的戲劇性。藝術家把人物重疊、色彩交錯等視覺構成看成是立體主義的作畫方法,突破了單一空間的局張,是鋪述、暗示時間的延續、情節的遞轉,探討了現代藝術所關注的時間合成、多面向世界等議題。
寶蓮燈
水墨 設色 紙本
簽名:林風眠
鈐印:林風暝印
來源
袁湘文女士舊藏
美國 私人收藏
林風眠在改革中國傳統水墨作品時加入許多中國民間藝術的精髓。他認為從民間藝術可看到「創造性」與「生命力」。欣賞皮影戲、民間戲劇、京劇是林風眠居滬時的嗜好,也給了他藝術創作上無窮的啟發。他看通了中國戲劇藝術在表現空間和時間關係的微妙概念,與西方戲劇的分異。西方戲劇以更換舞台佈景的手段,同時交代空間和時間的改變。而中國京劇沒有複雜的佈景,只以空白的布為背景,不論場景如何跟著情節變化,也是發生在同一佈景布下。音樂、鑼鼓聲成了重要的手法交代場景的轉變。角色雖身處同一背景,同一空間,卻穿梭了不同的時間點。中國戲劇表現的時間、空間關係,甚至成為林風眠解釋抽象的立體派理論的工具。林風眠認為西方立體派以拆解、重組,在同一畫布平面上,表現不同的時間,物象的不同角度,如畢卡索(Pablo Picasso)把物象拆解成幾何圖形,再重疊。而中國文化則以綜合的手法把時間的連續感交織、結合在同一空間中。林風眠就是要在水墨畫中把中國戲劇表現時空的獨特方式延續。他把方形的宣紙,看成京劇中空白的布景,捕捉故事情節在不同時間的變化,變化多端地創作出京劇系列。
《寶蓮燈》是林風眠深入研究京劇系列的主題之一。《寶蓮燈》又名《劈山救母》,講述三聖母之子沉香長大後,巧奪寶蓮燈,劈開了蓮花峰救出被困的母親,一家終得團圓。林風眠個人的經歷和對母親遙遠卻真實的記憶,相信是他以《寶蓮燈》戲曲人物入畫的原因。本次拍賣的兩幅《寶蓮燈》作品,不但可窺探藝術家在不同年代對同一母題的處理手法,如何融入對人物的情感,或通過寄寓象徵表達他的人生感悟。
分析林氏之傳世京劇系列作品,《寶蓮燈》(Lot 1060)應為京劇系列較早期創作,可窺視藝術家為表現時間的延續感,把人物折疊在畫面上。林風眠曾自述︰「舊戲是分場來說明故事的……分場似有時間的綿延觀念。……像畢加索有時解決物體,都折疊在一個平面上一樣。我用一種方法,就是看了舊戲之後,一場一場的故事人物,也一個一個把它折疊在畫面上。我的目的不是求人物的體積感,而是求綜合的連續感」。方形畫幅中,三聖母置於畫面中央,挽著寶連燈的沉香和揮劍的朝霞分別跟在三聖母身後。三個互相重疊的人物,層層映掩的羅衣呈現空間層次穿插,隱指京劇裡複雜的人情錯綜和情節遞轉。甚有杜象(Marcel Duchamp)早期的作品表現同一人物的動作連續性之感。在構圖方面,三個人物組成一個大圓。三聖母右傾的頭首、沉香從左方向外傾出的姿態、甚至挽著寶蓮燈弧形的手臂線條,都是根據這個圓而佈置。三聖母的擺手做勢又成了另一個圓。「藍 – 紫 – 藍」的層次跳接,使空間構圖緊密。嚴謹的構圖加強了畫面張力,讓情節變得連貫、緊湊。由於飄逸的羅衣也隱含時間的連續性,如何把之呈現得淋漓盡致,是林氏竭力深思之處。《寶蓮燈》中,藝術家以想像把人物髮飾拉長至地面,引導了我們的視線到颯颯的衣裙。髮飾如此便重疊在羅衣上,以代表「美與生」的弧線,加上誇張的波浪曲線,呈現人物的動感。林氏最後以厚重的白粉,大幅著色於三聖母深紫色的衣袖,使畫面正中央聚焦舞台射燈的燈光,不但在水墨作品中加入了光線的元素,也增強了舞台上誇張的戲劇性。藝術家把人物重疊、色彩交錯等視覺構成看成是立體主義的作畫方法,突破了單一空間的局張,是鋪述、暗示時間的延續、情節的遞轉,探討了現代藝術所關注的時間合成、多面向世界等議題。
來源
Formerly the Property from Ms Yuan Xiangwen Collection
Private Collection, USA
Private Collection,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