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Lot 2016
隨著去年與今年高雄市立美術館與台北市立美術館「切切故鄉情—陳澄波紀念展」與「行過江南—陳澄波藝術探索歷程」展覽的舉辦,過去未曝光的靜物與裸女作品,使我們不再局限於過去的風景主題,而對藝術家有了更完整而全面性的認識。當時主導台展的鹽月桃甫曾讚許陳澄波「在素描的鍛鍊下,下了不少工夫」,這句評語切實地反映在他為數稀少的裸女作品中。陳澄波1927年進入日本東京美術學校 (今東京藝術大學前身) 西畫研究科,1928年間,往來台灣、日本與中國創作並舉行個展,正是他於畫壇初試啼聲受到重視與肯定之時,隔年在王濟遠的邀約下,赴上海任教。此次夜拍的《裸女斜坐側右》(Lot 2016) 不僅是裸女油彩作品首次登上拍賣市場,作品介於東京與上海時期之間的創作年代,不論在用色或空間處理的手法上都見證了藝術家的風格轉折,可說是陳澄波突破學院訓練、融入自身獨特風格的具體代表。
二十世紀初期日本畫壇以東京美術學校教師黑田清輝、久米桂一郎、藤島武二、岡田三郎助等人領軍,除了「外光派」引入印象派捕捉戶外光線的觀點外,仍未脫歐洲自然主義、寫實主義的影響,《裸女斜坐側右》雖建立在此基礎上,構圖與用色帶有古典主義的特色,卻可見陳澄波對於形式元素的創新概念與思考。畫面色彩主要運用暖色調表現女體的豐潤與量感,皮膚的暗面、背景與椅子坐墊皆為綠色調,綠色與紅色互為補色,對比之下會產生強烈的視覺刺激,陳澄波巧妙地運用明度與彩度的變化,使紅、綠色調間相互映襯卻不致產生衝突,人體、地面的橘紅色不僅與室內空間創造多樣的層次,背景淺綠色與紅褐色的融合更形成了通透深遠的空間感。此處藝術家對於用色的偏好已然透露強烈的個人風格,磚紅色與綠色也成為他最具代表性的用色,反映在1930年代的《阿里山之春》與《岡 (淡江中學) 》等作品中。
自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來,人體寫生即是藝術學校學生和藝術家最重要的繪畫基礎訓練科目之一,以裸體女性為主題雖在西方繪畫中屢見不鮮,卻能完整地展現藝術家觀察細微與掌握全局的能力。西方現代藝術家亨利˙馬蒂斯曾說過:「最讓我感興趣的不是靜物或風景,而是人體。正是透過人體,使我盡可能地表達出對生命如宗教般虔誠的感覺。」《裸女斜坐側右》中的裸女位於畫面右側,以傾斜的姿態微微偏向左方,當我們隨著畫中女子的視線朝向左下方,左側畫面邊緣由上至下恰是一直立的紅褐色長條,偏暗而飽和的色彩強調出垂直造形的阻隔性,因而從角落順勢由她的腳尖、雙腿延伸至身體的曲線向上,引導出回環往復的動線。在空間的組構上,陳澄波並非採用裸女題材常見的室內構圖來延伸空間,相反的,以看似單純的淺綠色為背景主色,然而若對照地面的角度,裸女所坐的椅子應位於角落,牆壁也應存在直角的轉折,由此不合理的空間透視,可見陳澄波已脫離了傳統三度空間的模仿與寫實,依照畫面構圖的需要重新鋪陳與呈現,此處空間的扭曲與變形,同時也預示了日後風景畫以散點透視法重組空間的傾向。《裸女斜坐側右》不僅是陳澄波突破繪畫主題的限制,在寫實的大方向中追求主觀與精神性的具體表現,更使我們見證了藝術家風格逐步積累的重要關鍵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