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李曼峰喜愛以金魚作為油畫的主題。金魚在傳統中國文化象徵財富和豐足,在李曼峰一生的作品中,有大量以白鴿和金魚為主題的畫作,顯示中國文化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和他對中國文化從無間斷的敬意。李曼峰的《金玉滿堂》(Lot 2023)中,每條金魚都以極為精細的筆法繪製。筆觸熟練靈巧、渾然天成,標誌著李曼峰以西洋油畫技法,高超地演繹中國繪畫的意態神韻。
1940年代,李曼峰開始以金魚和白鴿作為他的繪畫主題。這些畫跟1960年代以來相同題材的晚期作品不同,初期的金魚畫作數量稀少,是他不斷將他的東方繪畫技巧精益求精後所構思完成的。李曼峰在這些作品中嘗試創造空間感,並以中國水墨畫的筆法,將他的油畫作品推向極致。這些作品之中,許多曾為餽贈好友的禮物。1940年代中期,李曼峰畫了一幅較小型的金魚畫,送給一位雅加達的摯友。他接受了這份禮物,並向李曼峰作出了重要的提議:請李曼峰以相同題材繪畫一幅更大、更意味深長的畫。為了應付挑戰,李曼峰在繪畫此件作品之前曾努力不懈地在水族館仔細觀察金魚。此件作品稱得上是李曼峰在1940年代最雄心壯志、最華麗壯大的金魚畫作品。
李曼峰在《金玉滿堂》中表達重歸自然的意願,不僅藉著描繪動物,還致力於繪畫的基本構圖。這種精神延續到他的畫中,具有一種年代久遠的感覺,明顯地和傳統中國水墨畫的構圖相似。此件作品超凡之處在於藝術家所製造出的豐富的空間感,令作品產生動感和活力。沿著畫面下方的水草消退於背景之中,使畫面產生深度。李曼峰運用了中國山水畫的古老技巧—遠近透視畫法。畫中的金魚大小不一,李曼峰同時使用了和西方繪畫相關的比例透視法。畫中的深度正是其與東西方繪畫的傳統結合的成果,也是李曼峰窮畢生精力所追求的。
1937年李曼峰25歲時,初次嘗試以東方風格畫西洋油畫。1949年開始,更加決心致力在自己的油畫中注入東方元素。《金玉滿堂》就是這個實驗期的作品。他吸收了中國畫的藝術概念、構圖、線條、筆法、甚至圖章。但他並非使用中國毛筆繪於宣紙上,而是以西洋油彩、畫布和纖維板作為主要素材;因為他深深明白到他的年代,現代油畫一定要擺脫任何一種概括性的視覺傳統。關於這點,李曼峰是革新傳統繪畫的優秀代表。他時常察覺到中國文化與觀點滲入他的作品,但他從不間斷的尋求令自己的藝術適應當代世界的可能。
李曼峰與同時代的畫家徐悲鴻、林風眠不同;他捨棄中國風格的油畫(或某些評論家所謂的東方風格的油畫),使他對於中國繪畫貢獻備受推崇。《金玉滿堂》可見中國繪畫的優良傳統,以象徵或寓言手法把畫家的感情描寄喻於畫中的事物與情景(寄物移情)。這件作品是李曼峰在技巧和實現主題上達爐火純青境界的證明。作品不僅是描繪一群金魚,而是清晰刻畫出牠們所在的一個平行宇宙。在這個地方,沒有紛爭,只有和平和寧靜,喚起對一個理想的世界的盼望。
年表
1913
出生於中國廣東省,幼年3歲移居新加坡
1930
在一間新加坡公司任職廣告設計
1933年 移居印尼,在週報〈時報〉晉升為美術部主管。不久,轉投荷蘭印務公司Kloff & Co.
1936
工餘晚上繪畫。 以作品〈彩色湖〉(Telaga Warna) 參加一個以荷蘭藝術家為主的展覽會。他是唯一以彩色畫參展的人,亦首次賣畫給當時一位重要的收藏家—荷蘭總督第瓊(Dutch Regent de Jonge)
1941
第一次亦是最後一次到新加坡會見徐悲鴻,兩人在藝術評論上發展出一見如故的友誼
1946
獲荷蘭殖民政府頒發馬利諾獎學金(Malino Scholarship)到荷蘭學藝3年。期間廣泛出展,大獲好評;因而延長在歐洲逗留多3年。
1960
被印尼首任總統蘇加諾委任為總統府的專用畫家
1967
因為政治氣候轉變,遷移到新加坡,繼續從事創作
1974
開始遊歷世界各地,並將見聞繪成油畫。
1988
在新加坡去世
A pair of famille rose goldfish bowls with blue and white interior, early 19th Century
19世紀初粉色金魚碗,內配青花紋飾
A magnificent yuan Blue and White 'Fish' Jar, Christie's London 11 July 2006, sold for £2,136,000
元朝景泰蓋魚紋飾器 佳士得倫敦 2006年7月11日成交價英磅2,136,000 (港元26,7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