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奈良美智
無題
壓克力 木板
2008年作
藝術家簽名
出版
2010年《奈良美智:Nobody’s Fool》紐約亞洲協會博物館 紐約 美國 (圖版,第159頁) 2011年《奈良美智:作品全集 第1卷 - 繪畫、雕塑、版畫、攝影作品》Chronicle Books LLC 舊金山 美國 (圖版,第B-2008-013圖,第237頁)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日本從百年多前的明治維新以來一直追求社會的革新和現代化,一批啟蒙理論家由西方引入大量的現代藝術理論和美學思想,隨後日本在東西文化正面碰撞下曾出現過極端的傳統主義和西化主義對立,但經過百多年來歷代藝術家不斷努力探討,成功建立起「衝突、並存、融合」的獨特日本美學模式。奈良美智是日本戰後出生的當代藝術家,他受益於現代社會在資訊傳播和出國交流的便利和頻繁,對於東西文化融合的理由和實踐,比過去日本改革派藝術家顯得更為全面和自然。他的作品平易近人,以開放的態度學習西方現代藝術的長處,為傳統藝術注入新的活力,演繹出嶄新的個人藝術圖式。 拍品《無題》(Lot 30)屬於奈良美智的成熟期風格,他以明確的線條描繪出人物的頭部、眼睛、身軀、四肢和吉他的輪廓,畫面對比鮮明,乍看之下身體就像由幾何圖形組成,體現出純粹的抽象美,正好呼應了西方現代藝術之父塞尚以幾何化再重組的方法去處理自然景物的觀念。現代雕塑大師布朗庫西的作品造型簡單優美(圖1),同樣以主觀角度從客觀事物提取重要元素,對人物五官和頭部形狀進行抽象化處理,儘量減少細節的描述以突出作品內在的真實,這種特點可以在《無題》中找到明顯的對照。雖然奈良美智以西方繪畫材料創作,可是在線條的運用上則表現出一位東方藝術家的習慣,小女孩的輪廓和立體感並非依靠明暗法呈現,而是透過線條的粗細變化來暗示出主體的起伏和質感,令人想起使用毛筆繪畫所產生的線條味道,證明了奈良美智能夠在東西美學觀念之間建立一個平衡和連接點。 奈良美智承認受過20世紀初兒童繪本畫家茂田井武的單純風格影響,而他亦曾經出版繪本以及大眾化的產品,因此作品容易被誤解為兒童畫或日式漫畫的變奏,主要原因是觀者往往只簡單對照兩者在造型元素上的類近,並無深入了解風格的來源。其實無論奈良美智還是日本動漫作者,在民族的視覺習慣上均深受日本傳統繪畫的基因影響,因為日本自鐮倉時期禪宗大盛開始,水墨畫中的人物造型已經出現寫意誇張的表達,擺脫客觀形象的約束,如江戶年代的著名禪師白隱慧鶴(1686-1768)筆下的達摩(圖2)的雙眼誇張地大,同時顯得渾圓有神,格外生動,可見藝術家輕視客觀的寫生,而注重人物內在情緒變化和流露。另外,從傳統「浮世繪」作品中的傳統歌舞伎演員的形象(圖3),亦可以看到放大的頭部造型安排,懾人的眼神,以至表達緊張情緒的肢體動作。由此可見奈良美智的造型源頭直指日本傳統繪畫,而漫畫則更傾向從平安末期到鐮倉時期盛行的繪卷格式學習,兩者均從傳統藝術中找到靈感而成功轉化為現代的視覺語言。 奈良美智的繪畫除了造型上的獨特外,他對材質的個人演繹進一步強化其作品的現代性。早在1990年代他已開始對畫面進行解構,先把畫布剪為大小不一的碎片,然後再拼貼於另一張完整的底版上才進行創作,令單純的背景在視覺上增添一層微妙的色澤和光影變化。碎片的不規則組合加上粗糙的質感,令人聯想到補丁或者繃帶的功能,帶出一種受傷過後並正在復原中的感覺,配合了不同畫中小孩的孤身隻影,巧妙地傳達出痛苦、孤獨、無助和失望之情。奈良美智在近年的作品中去探索並拓寬了材質的表達能力,他在《無題》中選擇使用過的建材木板來拼合一個完整的畫面,沈重的木板表面佈滿舊有釘痕和破損之處,對比碎布的柔軟與脆弱,破舊卻堅實的木板散發著無比剛陽之氣,平行層疊的結構,加上作品的高度,令本來平面的作品產生一種宏大的建築感,模糊了繪畫和裝置藝術的邊界而增加閱讀的趣味。 奈良美智在學生時代已經沈醉於搖滾樂,特別愛好龐克的反建制和崇尚自由的風格,因此演奏樂器的女孩一直貫穿其創作發展主軸。《無題》畫中小女孩手持吉他擺出投入姿態,配合粗獷自然的木板畫面,宣示著奈良美智作為搖滾樂迷的反叛、自我和不妥協的精神,暗示出一個藝術家在創作上的獨立意識。搖滾樂作為宣泄情感的工具,本身具備超越語言文字的感染力和國際性,奈良美智藉此題材亦拉近了觀眾對作品的距離和投入感,進而令焦點放在演奏者的情緒表達。女孩怒氣的眼神,配合前額兩道緊繃的線條,還有傾側的嘴巴,充分表現出一種內在情緒一觸即發的極端波動,包含了因為失望和壓抑而燃起的怒火,令人聯想到日本社會在戰後經濟起飛,到濟經泡沫爆破一闕不振後的重大心理打擊,加上1970年代起出生率大降,令日本年輕一代生活負擔與日俱增,心理上自然存積了憤怒、無助、不安和悲傷的複雜情緒。小孩子是每個人生命必經的階段,亦是最能面對內心真實感情的階段,只有結合了小孩的率性和搖滾的反叛,方可回應和消解日本民眾的感情重擔,在藝術的慰藉下重新尋找新的出路。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