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趙無極
山峰
油彩 畫布
1955-1956年作
簽名:無極 ZAO;ZAO WOU-Ki
來源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拍品專文

「我畫我的生活,但也想畫一個眼睛看不見的空間、一個夢的空間,一個使人永遠感覺和諧的所在,即使用的是充滿矛盾力量的不安的形式。每一幅畫,從最小的到最大的,都是這夢的空間的一部分。」 趙無極 1950 年代中期,趙無極畫中已不見敘述性內容,轉而以抽象手法體現更為深層的情感。在趙無極看來,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漸進過程,他說:「我並沒有刻意如此,將畫抽離現實是自然而產生的一種必要。」藝術家所要抽離的現實,在於對風景與人物等具象題材抒情式的描寫,取而代之的是想像的甲骨文字形,以自創符號的線性書寫,寄寓生命轉折中難以抒發的感懷。《山峰》(Lot 5) 完成於1955 至1956 年間,見證了趙無極自克利時期過渡至甲骨文時期的繪畫轉折。粗細交錯的黑色短筆觸之下,觀者得以隱約窺見圖像般的符號正在翻轉、躍動、淡出而後又隨之浮現,漸變成為狀似青銅銘刻的文字書寫,在畫面左下方交織堆疊出山峰的形象與氣勢。於是符號成為形體,背景形成空間,筆勢的轉換形成了畫面的靈動與自由。在底色相互映襯的佈局之前,抽象山勢沿著畫面中軸線向上方攀沿,猶如雄峰在氤氳靉靆之間巍然屹立。趙無極透過線條的結構轉折,重現蘊含於自然之內的生命和諧律動,呼應了塞尚求諸於內心的藝術信仰,並對自己的抽象表現方式留下這樣的注解:「繪畫的題材就在揮灑心靈的自由,擺脫一切法則,去創造新的組合。除了自我的內在追求,沒有其他考慮」。 趙無極對抽象繪畫內涵的理解,與西方抽象表現主義同步邁進,然而其所追求的意境,則根源於中國文人的繪畫傳統,反映了中國早期畫家對於自然的哲學觀。南宋文人畫替中國繪畫開啟了一種寄情寓性的作用,認為繪畫是用來傳達性情,畫所表達的內容來自畫家心靈,進而反映畫家自身的性格。正如六朝畫家宗炳在「畫山水序」所論「山水質有而趣靈」,指出使仁、智、賢者所感動的,並非自然的外在形象,而是自然所內在蘊含的「趣靈」,當藝術家受自然所感動,而將此感覺轉化為繪畫時,觀者就能與之共鳴,在凝視之中與自然合一。作品《山峰》以溫潤的粉白色調揉以青綠或淡紅於其間,色彩光暈掩映生姿,營造出時光悠忽無常的意象。峰頂的輪廓並未以實線勾勒,而在皴筆交錯之間,以豐富筆觸和空間感交代登高遠遊如臨其境之感。在這樣的設定佈局之中,委婉的動態結構賦予山水景觀一種「變動中」的無限想像,為自然之內在生命提出􀀂新的視覺詮釋。趙無極探究山水造化運行的終極形象,成就寄託心靈的理想世界,超越了其在現實世界裡所遭遇的挫折與煩憂,並將趙氏風格的抽象繪畫引領至華人藝術的巔峰。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