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朱沅芷,就他所處的時代而言,是極不尋常的。不單是因為他選擇了長居海外,更因為他的求知欲… 在他最好的繪畫裡,都有一種融合為一的視界,遠超過僅是將不同的文化綜合起來。」喬伊斯.波德斯基 (1992 年《朱沅芷作品展》台灣 台北 台北市立美術館)
1939 年的中國已是戰火紛飛,在藝術轉向其宣傳功能的同時,中國的現代主義運動將在如後的境遇中暫止;同一時間,旅居巴黎而投身前衛藝術的朱沅芷也將面臨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在此一歷史性的交界點上,朱沅芷以其對西方前衛藝術的親身涉入及敏銳觀察,開創了藝術家回應其時代的獨特語彙。此時期他融匯中國文化內藴,試圖揭露所描繪對象的內在訊息,亦即生命的物質及精神之根本;將共色主義與立體主義對其繪畫的啟發,滲濾而薈萃成為帶有超現實色彩的人物主題。同輩畫家徐悲鴻於1930 年代倡導寫實繪畫作為適於中國境況的藝術形式,林風眠於1940 年代始以帶有立體主義風格的戲劇人物作為主題,更可見朱沅芷在中國近代繪畫脈絡中的前衛性,使《馬上舞旋》成為見證中西交匯的跨時代宣言。
「正當我把藝術上困難的問題,如光線、角度、色彩等一一解決,以形成我個人的繪畫風格,並且已安排個展日期的時候,我怎能放棄一切回去?」
1939 年9 月二戰爆發後,朱沅芷自巴黎寫信回美國給妻子海倫 (1999 年《華裔畫傑朱沅芷》方智出版 台北 台灣 第290 頁)由《馬上舞旋》(Lot 12) 水彩下方題識得以確認,此作品完成於1939 年二次大戰爆發之時,英國正式對德國宣戰之日前後。畫中自由而和諧的生命節奏,反應在藝術家所處的時代背景之中,成為他追求外在與內在和平的終極想望。1937 年七七事變爆發,中國展開面抗戰,企求和平的朱沅芷曾繪製漫畫刊載於中文報紙,而在另一件油畫作品《戰舞》中,更描繪侵略者終將與敗亡的旋律共舞。朱沅芷在《馬上舞旋》所呈現的,是戰時對自由與生命的虛懷感受,與一位異鄉畫家對中國事務的真切關懷。本次拍賣促成《馬上舞旋》畫作與手稿,自藝術家完成後首度聚首,更添彌足珍貴。
來自東方的藝術先鋒
20 世紀初期,中國在政治情勢上面臨列強覬覦的紛擾,卻也因而觸發知識分子對於固有文化傳統的反思。1919 年的五四運動為當時藝術界提倡向西方學習的思潮,開啟了中國藝術現代化的進程。其中如徐悲鴻、林風眠等最早留學海外的藝術家,在學成歸國後,以西方藝術形式為對象而展開融合中西藝術形式的本土化運動,肩負起革新中國繪畫的使命而成為藝術救國的實踐者。然而,其中卻也有與常玉相同的藝術家,懷抱著對藝術的執著而終其一生負笈他鄉,親身參與歐洲前衛藝術發展的過程。朱沅芷即屬後者,他攫取西方藝術養分,同時深信中華文化的廣博精深,必將在西方多元開放的藝術氛圍中,引發衝撞與對話。在前衛藝術的道路上,朱沅芷比任何一位首批留學海外的中國藝術家,更勇於嘗試不同的繪畫風格,以多元洗練的畫筆,為其繪畫之路鋪開一條曲折的歷程。1920 年代,朱沅芷初別家鄉,移居美國舊金山。繪畫生涯初期,他專注探索並吸收西方前衛藝術,在加州美術學院受共色主義與歐菲斯主義啟蒙。此時他以鮮豔色塊的堆砌,分割著幾何化的形體。著重於色彩關係的共色主義遂成為朱沅芷觀察和實驗西方前衛藝術的起始點,使他得以在日後以嶄新的視野,將自然的韻律投注於《馬上舞旋》之中。自由的觀看方式一旦形塑,朱沅芷便得以如同塞尚般,對形體重啟觀察,賦予畫面空間新的清晰性與秩序感。由早期共色主義時期兼併德國表現主義與立體派的表現風格,到獨創「鑽石主義理論」以求更面的從物質、心裡、智性三方面觀察自然的本質,朱沅芷在《馬上舞旋》中,巧妙地將西方奔放的色彩運用,吸納至老莊哲學沈穩而內斂的思想之中。於此他了然於胸,脫離了「主義」的束縛,不著痕跡地融合了東西方藝術的哲思。其作品曾於當時的巴黎獨立沙龍展、紐約現代美術館、大都會博物館展出,與畢卡索、莫迪里亞尼、歐姬芙等西方現代繪畫大師,共同成為抗拒學院派的藝壇先鋒。
自由和諧的生命節奏
《馬上舞旋》由暗赭色的大地,鋪陳出朦朧月夜下舞台般的場景。光源自畫面右前方灑落,突顯了姿態各異的裸女,與逆時針環繞行進的馬匹。畫面背景隱約透出象徵精神性的藍,在低沈內斂的色彩之中,簡化而輕盈的四裸女,乘著象徵生命力的馬匹,馳遊戲於天地之間。四名裸女的五官模糊而不具個性,從而由恣意擺動的雙臂與身軀之間,清晰地感受到一種物我兩忘,投身於永恆循環動作中的狂喜狀態。於此,朱沅芷跳脫將輪廓崩解於色塊的共色主義,以濃淡粗細不一的黑色線條,承繼中國減筆寫意的睿智。自信濃郁的流暢線條將構圖的重心確立在畫面中央,同時在人物的上臂、臀部與馬匹的軀幹之間,注入了豐盈的生命能量。近似水墨飛白的筆勢,則將速度感表現於揮舞的前臂,與兩側跑動轉向中的馬匹。樸拙而簡練的線條在其中形變而解放開來,藝術家專注於捕捉散發自運動中,自由而和諧的生命節奏。
朱沅芷捕捉轉即逝的完美狀態,構築出僅存於自然中的和諧平衡。早期對鮮艷色彩的探索,與對畫面結構的重視,交融而蛻變成為一自足的鏈結循環( 圖 1)。時間與地域的界定不再清楚,表現的是在色彩與結構的交錯之中,所產生的即時性及韻律感。至此,韻律渾然天成,節奏油然而生,色彩隱身於結構,形體則相互應答。每一形體均突顯而出,成為深刻而雋永的間,使畫面流露和諧而質樸的崇高氣質。《馬上舞旋》為東方傳統與西方前衛藝術不斷交織與變化的成果。它既可參照過去,同時又指向未來。一方面延續了中華文化的薰陶,同時拓展了20 世紀初期,中國繪畫現代化的視野。本件作品完整地表達朱沅芷在創作的道路上,追求中西藝術對話與交融的圓滿,足以說明其對於藝術家創作生涯的重要性,甚至在中國繪畫現代化的進程中,豎立足具歷史意義的時代標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