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陳澄波是20 世紀連接日本、上海以及台灣的重要油畫畫家。他自東京美術學校習得對於東方繪畫傳統的重視,在上海與留法畫家接觸而開始將東方繪畫傳統的技巧與畫題融入西洋體裁,為油畫注入新生命而創造一個屬於台灣的畫作。他的繪畫色彩細膩,注入人文風情,注重傳統中國水墨技法,融合西洋大膽色彩運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藝術家。
《夏之朝》(Lot 19) 是陳澄波負笈日本,任教於上海後定居台灣的作品。陳澄波是台灣美術史的重要畫家,也是府展的常勝軍,而這張《夏之朝》作品是第三回府展的優勝作品,能夠得此殊榮,足見此幅畫不論在畫作題材、色彩運用以及主題上都是首執牛耳的創作,而這件作品主要以三個主題貫穿整件畫作而引人入勝。
圓弧形的構圖是陳澄波的繪畫語彙。陳澄波喜歡以圓形構圖襯托主題,在他的諸多畫中皆可見到同樣的構圖形式。畫中將橢圓形的池畔置於畫面中央,環繞在池畔邊的景物是陳澄波要訴說的故事。手牽手的父子與農舍相對,背對觀者的畫中人物似乎具有更多故事。橢圓形的畫面構圖在藝術史上並不多見。文藝復興時期,波堤切利的著名畫作《維納斯的誕生》( 圖1) 以橢圓形的畫面結構訴說畫中人物的連結關係,畫中以圓形構圖敘述因果關係,也巧妙地平衡了二側不對等的人物數量。值得注意的是,《夏之朝》畫面後方以漩渦式的方式描繪枝葉,則如梵谷的畫作一般。在梵谷的《星夜》( 圖2) 中以漩渦式的方式描繪點點星空,佈滿繁星的月夜給予觀者迷眩之感,梵谷成功地將迷眩之感具體展現在作品當中,其也為陳澄波喜愛梵谷的原因。在《夏之朝》畫中遠觀的枝葉的確無法仔細觀察,陳澄波同樣以漩渦式的描繪呈現一片叢生的樹林以此方式給予觀者數大便是美的美感。圓形在傳統東方的意涵中有著團圓、圓融的符號意味,橢圓形的構圖形式加上親子主題是陳澄波要訴說的思親以及嚮往團圓的故事。由於陳澄波自幼便在失恃的情況下長大,與祖母相依為命的孤獨童年使得陳澄波嚮往緊密的親子關係。因此在陳澄波的畫中經常可見親子間的互動畫面。而陳澄波的父親自幼便離家生活,與父親自小即聚少離多的情況下,陳澄波甚少在畫面中描繪父親與兒子,然而,此幅畫卻以父子為畫面主角,足見此幅畫的稀有性而在陳澄波的創作中更顯得彌足珍貴。
除了繪畫技巧外,生性熱情且浪漫的陳澄波對於從小的生長環境充滿一份特殊情懷。因此,他常以嘉義市郊等故鄉地方為畫作題材。此種描繪情景猶如18 世紀英國的自然主義畫派。他們常以郊區為寫生對象,威爾森的《溫莎公園一景》即可清楚的見到相似的構圖與情景的描繪。不同的是,陳澄波將畫面下方由左方始至右邊的蜿蜒小徑隨著池畔無限延伸,開放式的右邊構圖予以觀者更為寬廣的畫面空間。此幅畫作位於嘉義市的某處郊區,頭戴斗笠的父子二人在夏日的清晨晨起務農。夏天的早晨是父親牽著兒子的手趕赴農作的時光,為了躲避烈日,農夫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由於早晨的陽光總是溫暖且和煦,使得頭戴斗笠的父親與兒子能夠停駐於池畔,而即將冒出的陽光使得父親忍不住伸手探望。陳澄波將此情此景描繪的栩栩如生,沁涼的池塘並增添幾許夏日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