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對於我來說,肖像是關乎靈魂,關乎人性... 由一雙眼睛,你可以看到一個人的本性。」
嚴培明
( 嚴培明:猛龍過江,德國曼海姆美術館展覽會目錄,2005 年,第101-102 頁)
跟蔡國強、黃永砯、陳箴、與及其他中國出生,大半生放洋發展事業的藝術家一樣,嚴培明儼如一條東西方美學之間的
獨一無二的橋樑,為兩個藝術傳統帶來創新而獨特的見解,由此定他在同輩的表現主義畫家之中最精采的一位的超然
地位。出生於上海,1980 年代早期開始以法國作為事業發展基地的嚴培明,在肖像畫法上自創了一種別開生面的體裁,
通過重複和變奏建立出深度。他的肖像畫取材廣泛,卻嚴格篩選出極少的主題、筆法和用色。他繪畫的單人肖像,大部
份是巨幅作品。異常偏愛以自己、家人、陌生人、妓女、罪惡或災難受害者、或者有代表性人物作為主角,包括中共主
席毛澤東、教宗約望保祿二世、李小龍、美國總統奧巴馬、佛祖等等。嚴培明通常憑記憶繪畫這些人物,有時可能受報
章圖片或有關紀念品驅使。貫徹這些作品的是嚴培明對生死、從文化代表者和家庭關係找尋自己的個性的體驗、以及對
無常而不能擺脫的命運悲劇那份堅定不移的興趣。在嚴培明特選的藝術語言之中,這些人像畫的創作過程成為一種具體
化表現,令嚴培明對這些生命中出現的人物和他們的存在的意義更深入反思。
嚴培明慣於用極少數的色彩,通常只用黑和白,或紅和白;而且甚少出現色階層次。他表示:「這些選色足以讓我在畫
布上暢所欲言。它們成為繪畫的直接手法。」作為藝術家,嚴培明最初的抱負是成為片場的專業畫師,讓他可以為電影
明星繪畫肖像。這件特選的拍賣品《李小龍—格鬥精神》(Lot 27),嚴培明選用哀悼亡者的黑和白,再以豪邁強力而寬
大的筆觸,掃上看似銀色的油彩,令史上其中一位最具影響力的武學大師的精神永垂不朽。畫中的主角佔據整幅畫布的
面積,正如嚴培明解釋:「( 李小龍) 一定要畫成巨幅作品。他是電影明星,所以我要畫一幅令人想起電影院的規模的油畫。」嚴培明加闊了畫中李小龍的肩膀,強調這位功夫大師人所共知的過人體能。這幅單幅巨型的表現派肖像畫,一定程度顯示嚴培明對明星的著迷。
雖然嚴培明從事典型「西方」肖像油畫創作,他的技巧依然濃烈地散發出的獨有的中國人感受性。他手執異常地長而闊
的畫筆,以最少的落筆次數,達到在相當短時限內毫不費力地完成作品。這種技巧上的自我規限,與傳統的禪宗佛教畫
家和書法家的做法相同;後兩者用大毛筆去釋放自己的創意,避開「理性自覺」的思想刺激,以減低以表達形式遷就主
題的需要。嚴培明的作品也顯出這種即時性的創意,近乎不假思索,渾然天成;隱約透露嚴培明在落筆時對主題那種發
自內心和潛意識的感覺。嚴培明跟畫中的主角有時空的差距,因此他的作品同時是個人和集體的經歷和記憶的精華所在。
李小龍不單止是其中一位最具知名度的武術大師,也躋身於20 世紀流行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人物之列。李小龍在香港和
荷李活拍的電影把香港的功夫電影的受歡迎程度和讚許度推到另一高峰,同時在1970 年代的西方世界牽起一鼓中國功
夫熱潮。許多人沒有察覺到這個崛起於西方世界李小龍原本就是來自東方國家;然而他依然是個公認的文化代表人物,
也是西方人眼中亞洲文化的代言人。東方世界視李小龍為文化大使,代表東方西界在殖民地時代結束後的東西文化融合。
李小龍的形像在嚴培明所有作品中,包含了藝術家既是個當代中國人,又是長期旅居法國的中國藝術家的所有感受;似
乎暗示作者有渴望調解兩種身份之間的衝突。
以嚴培明自己的人生經歷來說,這種受歡迎人物的代表性形像,對他和同時代的人都有深遠的影響。然而傳統的單人畫
像,既沒有對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傾向的描繪,甚至文化或歷史背景也欠奉。嚴培明的肖像畫卻截然不同:他在畫中演繹
自己崇敬的人物之餘,仍然與肖像的主角保持一種複雜而遙遠的聯繫。他說:「我喜歡人、人性;或者應該說人性的
發展和演化。人很重要,因為,最終,人還是要面對自己。人既是主角也是觀察者;所以,看我的藝術作品猶如
看鏡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