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在整個1990 年代,中國藝術家不斷的追求新技法與詞彙,以批判的角度重新定義並表彰自我的存在。有時被稱之為「政治波普」,這些藝術家諸如王廣義、余友涵和李山,在這個範疇中,具體而微的從個人觀點出發重新詮釋站在中國共產主義高點的視覺文化。有些藝術家借用可辨識的符號與意象去呈現消費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衝突,或是信奉毛主席作為一個文化意象,李山借用毛澤東眾所皆知的肖像,以此獨特意象用來嘲諷、討論禁忌的性傾向與政治上的連結。
被視為上海政治波普運動中的關鍵人物之一,李山的油畫歷經了許多風格上的轉變,但從未喪失其詮釋內部情感與外在信念的原則。身為開始引用毛意象的少數藝術家之一,李山出生在1940 年,從小就在毛主席的領導下長大。李山的藝術成長過程受到很大程度的約束,並受到社會現實主義的影響,更進一步的抑制其對創造性的探索。他被限制只能畫宣傳樣板畫,通俗藝術,並以毛的畫像作為樣板,毛也成為李山作品中的主要角色,在其中他找到了藝術探索的空間,並發展出他著名的「胭脂」系列畫作。
充滿詩意和天真的媚俗,李山「胭脂」系列所呈現毛的標準姿態就是有著胭脂色的雙頰,這直接的關聯在於傳統中國戲劇通常男人都是由女性扮演,明確地強調在毛的統治下被強烈責的於性別與性的文化議題。相較於如尤倫斯收藏中的早期繪畫(Lot 250),李山僅使用了像是單一花朵等波普風格的符號,而在《亞胭脂》(Lot 28) 中,藝術家則肆無忌憚地將鮮紅、粉紅的花朵佈滿了畫面,充滿了生動的表現力。
李山在《亞胭脂》作品中以蝴蝶意象來裝飾毛,並大膽運用天藍與粉紅的色彩。極具渲染的色彩與灰綠色的膚色並存。藝術家並大膽的挑戰毛的性別特徵,細緻的肌理、豐唇、溫柔的目光與修飾過的眉毛,透過李山嫻熟的筆觸無可否認的展現出女性誘惑的特質。甜美的粉紅蓮花與蝴蝶暗喻人生活的情慾面以及性徵在毛的統治下是如何被禁止,同時也以玩世不恭冷嘲熱諷的姿態隱晦地呈現幽默與自嘲之意。此外,華麗的花瓣裝飾象徵李山對於中國流行文化的興趣與懷舊之情。花卉在中國版畫及古董中是常見的圖案。李山的畫作背景呈現了卡通烏托邦似的中國樣板畫,突顯了一種樂觀與溫暖的氣息。而從構成、細節與色彩方面的複雜度見之,這個作品似乎喚起了童稚的率真,使用通俗的角色如看似漠然的貓,政治形象卻明顯消失,他提供了中國政治波普的一個新方向,在當代海報及中國板畫中綴以平實、裝飾的風格,反映即使在消費主義時代,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依舊持續存在。
毛出現在《亞胭脂》畫作裡的形象,兼具了敬意與滑稽的模仿:一方面,這展現毛持續成為文化指標的影響力,李山也說明:「我談論著毛作為一個文化意念,因為從1949 年解放以來,他幾乎是面性的影響我們的生活。他是一個偉大的人物,充滿美感。」作品標題意涵著紅色革命,同時也傳達畫中固有的感性層面,指引了不同階段的慾望,並且投射了個人崇拜的元素。無論如何,這個特殊的毛肖複製也探討了在市場上充斥著各種毛肖像複製品現象,而這也同時表示了他的形象是可以輕易的被替換。李山的畫作不是單純的打破舊習,相反的,他以藝術家的觀點去呈現一種機智、社會和政治評論,並展現了政治波普以及玩世現實主義的特徵。《亞胭脂》喚醒了懷舊之情、浪漫主義、微妙的性意向革命,這個概念所展現的張力還未知,而李山將對比的元素組合但並不試圖讓這些對力達到和解,觀賞者可自行下結論,讓這幅畫的政治解讀都予以開放並充滿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