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趙無極生於書香世家,家族中有眾多字畫收藏,引發了他對藝術的興趣。1935年他進入杭州藝專就讀,師承藝術巨匠吳大羽與林風眠,接觸到中國寫意繪畫及西方抽象主義,他將兩者緊密結合,內化為往後藝術創作的種子。1948年赴法,結識許多當代藝術家及畫商,如: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及皮耶•樓勃(Pierre Loeb),逐漸進入當時的西方當代藝術圈,藉由獨特的中西融合藝術語彙,成功獲得盛名。
趙無極早期作品多為以人物和風景為主的具像畫。旅法後隨著逐漸接觸塞尚(Paul Cézanne)、畢卡索(Pablo Picasso)、克利(Paul Klee)等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家的作品,自1950年代起,趙無極的繪畫風格逐漸由具象轉趨抽象,作品《吉他》(Lot 6)即可看出趙無極初期對抽象畫的試探,他忽略物體的實際質感、打破造型的準確性,從處理桌腳的透視法即可知,趙無極試圖去除畫面縱深感,將三度空間簡化為二度平面的嘗試,有如塞尚及其後立體派畫家將物體外在形式抽離,單純追求純粹幾何美感的藝術手法。與布拉克(Georges Braque)及畢卡索的作品相較,布拉克利用線條將人物與吉他形體切割成不同碎塊,再進一步於畫面中拼貼重組。畢卡索同樣透過點線面的組合,藉由多視角的多點透視,將不同視角下的吉他呈現在同一平面上,構成一個去除深度的空間。但趙無極這件《吉他》並不像布拉克及畢卡索般抽象 (圖1),在吉他與桌子的表現上仍帶有具像元素,與塞尚的手法較為接近。
此外,當時另一藝術思潮超現實主義亦感染了趙無極敏銳的藝術細胞。超現實主義受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學說影響,企圖探究潛意識,擺脫理性控制,達成思想的完全解放。超現實主義可分兩派,其一是以米羅(Joan Miró)、梅森(André Masson)為代表的有機超現實主義,他們以自動技法進行創作,注重整體創作過程的無意識性,不求空間整體性,作品中常帶有有機體意象。另一派則是以達利(Salvador Dali)、伊夫•唐吉(Yves Tanguy) (圖2)及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為代表,他們透過精心描繪的細節,創造一個具識別性但變形扭曲的非真實存在場景,營造出夢境及奇異矛盾感。《吉他》運用稀釋後的油彩將觀者帶入一個具超現實氛圍的夢境空間,趙無極擷取中國水墨畫技巧,藉由幽雅神秘的色調渲染及乾澀的皴染筆法,使背景帶著南宋山水畫般的雲霧蒸騰感。畫面上方的黃色葉狀物及黑色枝狀物,就像具生命的有機體一般,浮飄於虛無的空間和變幻的色彩之中。趙無極成功結合中西藝術的精髓,使作品雖具西方有機體抽象(organic-abstract)意識,卻又充滿東方神秘的象徵意味。
經過數年的摸索與融合,趙無極的技巧愈趨成熟,終將西方抽象主義轉化為帶有自身獨特風格;以其東方藝術背景為根基的抽象繪畫,放棄具像走入完全抽象,並加入中國傳統書法及繪畫藝術元素,線條與色塊交錯形成的虛與實,讓全畫層次感更為生動,畫布彷彿五線譜,趙無極運用帶有中國書法意味的筆觸,在一撇一捺之間恣意揮灑出跳躍於心中的音符,展現出不同於西方藝術家的東方抒情抽象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