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趙無極
無題
油彩 畫布
1958-1959年作
簽名:無極ZAO;ZAO WOU-Ki
畫背貼有1960年威尼斯雙年展標籤
來源
1998年4月12日 佳士得台北 編號 42 2006年11月26日 佳士得香港 編號 193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出版
The Bright Moon Rise from the Sea- the Original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Shanghai Fine Art Publishing House , Shanghai, China, 2012 (illustrated, p. 247).
展覽
Venice, Italy, Venice Biennial, Exhibit No. 416, 1960 Exhibit No. 416. Taichung, Taiwan, New Vision Gallery, Oriental Abstract Painting: Opening Exhibition of New Vision Gallery, December 1997.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1950年代,趙無極的藝術出現了二個重要的過度點。第一是從克利時期跨越至甲骨文時期的過程,這個轉折點發生於1954年,趙氏憑藉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線語言的掌握,將過去對於自然萬物的形象概括簡化,進而以「甲骨文系列」實現了他所說的:「繪畫應讓人以另一種眼光看事物……我必須創造一種不受題材限制的語言」。線條作為物體的輪廓,並不依附形體而生,線條的使用本身即是對於物象的抽象表達。到了1957年,趙氏遊歷美國紐約,當時盛行的抽象表現主義促使藝術家回巴黎後探討更為自由奔放、無拘無束的藝術。因此到了1958至1959前期年,趙無極出現少數以纖細線條為主導的繪畫。這些畫作沒有帶有強烈象徵意味的文字符號,畫面中出現的線條又未發展成1959後期所形成充滿激盪的粗獷線條。創作於1958-1959年的《無題》(Lot 10)就揭示了趙無極藝術這個短暫的過度點,也是一個重要的改革,記錄了線條從深邃的文字符號,過度至如纖細的草書,從藝術歷史的角度來看,是一件重要的史料。此作也是趙無極參展1960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展品。 線條作為藝術的基礎形式元素之一,也是中國藝術中最簡練、概括的基本語言,從繪畫、書法、雕塑,以至建築、舞蹈,無不借重於線條來詮釋,不僅作為表現外在物象結構的骨架,同時亦是作者主觀意識與情感的傳達媒介。在中國文字的特殊結構下,書法順著筆畫的運筆過程,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動態的「勢」的概念,「勢」為「書勢」、「筆勢」,不僅是空間的呈現,亦是筆畫先後所呈現的時間性的美感。在彷彿經歷滄海桑田的古銅色背景下,趙無極讓畫筆隨著內心的情緒而流轉,以自由靈活的手腕在畫面中心部份產生墨黑色、褐色、白色相互交織的線條,線條的方向和速度創造出畫面的動態。線條輕巧柔軟,既像敦煌飛天舞中在空中快速旋轉的絲帶(圖1),又像中國草書中迴旋連綿的線條(圖2),又可與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自發性的動作繪畫比較(圖3)。其中線條的「動態」乃根基於趙無極幼時書法功底的紮實訓練。此外,趙氏將近二十年來對於西方媒材的嫻熟掌握,或稀薄或濃稠的油彩都能在藝術家毫無滯礙的揮灑中傳遞他的情感,隨著落筆瞬間的輕重疾徐,在流暢與枯澀間的細微變化同時也暗示了空間和時間的演進。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