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朱德群對於繪畫的啟蒙,源自於在杭州藝專求學時期,在研習西方古典繪畫技法並且接觸前衛畫派的創作思維之同時,更在潘天壽、張光及李苦禪等水墨名家的門下,習得「借古開今」的概念,寄託傳統「神似重於形似」的寫意精神,以探尋從寫實,以至變形,最後而至抽象的藝術途徑。其中潘天壽對於朱德群在中國繪畫理解上的影響,尤為深遠。潘天壽推崇將道家「吐胸中之逸氣」的無為自然觀,應用於藝術創作,朱德群畢生奉為圭臬;而在古畫習作訓練,潘天壽則力推門下臨摹宋、明、清大家之作,因此朱德群對於范寬、石濤、八大山人、吳昌碩等人作品理解十分透徹,亦為其在開闢現代藝術新語彙時,提供了深厚的傳統美學根基以及文化養分。
初抵巴黎的朱德群,於1956年觀賞了巴黎市立美術館為尼古拉.德.史達爾畫展後,便掙脫了具體形象描繪的綁束,完全踏上自由奔放的全新創作探索旅程。然而,在其投身西方抽象表現的現代藝術語彙開發的同時,本質上仍緊扣東方式山水架構以及水墨寫意的精神意涵。
創作於1957年的《無題》(Lot 11) ,朱德群在小巧的畫布上,僅僅運用黑、灰、白、褐四色,以低限的色彩進行自我挑戰,打造出耐人尋味的中國山水意境,為其最初探索從自然中淬煉出非具象風景的重要力作,深具歷史價值意義。
畫間朱德群錯落以赭褐、墨黑色的寫意筆勢,先在遠景以大筆觸快意勾勒出山巒走勢,再以細瑣、縝密的小筆觸在中景鋪陳,編織出山間叢林與苔石聚落的樣貌,更施以幾筆倏忽的飛白,穿梭在山頂及山腳下,他筆下的無形風景雖已近乎難以辨識,但其中的空間佈局,卻也不禁讓人聯想起宋代山水畫中縹緲雲氣流竄於遠山間,虛實幻滅的氛圍(圖1),組成了細緻且多變的空間感。藝術家線條筆觸間直率的感情流露,或許看似源自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啟發(圖2 及 3),但其間濃厚的中國本質卻清晰可見。朱德群筆下揮灑出的山水,已遠遠超脫了他在故國所見風景的鑿實描繪,或在藝專時期對古畫的臨摹。在精神層次上,朱德群在歷經多年思憶、反覆沉澱而重新構建出的心象風景之中,超越古今與時空,讓觀者體驗到其內心當下最真摯的一份激昂與感動。
這也印證了王維的畫論中曾提「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概念,中國文人自古以降,代代相傳從不在戶外寫生臨描自然的傳統,推崇師法自然造化,以自然孕育於胸,將曾經以實際感官所聆聽過、觀看過、呼吸過的自然,進而內化對於有形風景的體驗,並昇華為無形的感悟與冥思,在書房案內咫尺的畫面上,隨心所欲地暢寫千里之景。朱德群《無題》所再現的心象山水,正是緊緊相繫中國文人傳統的精神哲思,回歸自然卻又掙脫自然寫實形象綁束的藝術表現,或亦呼應了法國藝評家皮耶.卡班那在觀看朱德群的作品後,所下的結語:「真實的繪畫來自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