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朱德群的抽象繪畫雖求自有形幻化成無形,其靈感始終源於自然以及默隱於自然中不可見的力量,當中的思維正與《易經》所述萬物相生不息的宇宙觀緊緊相繫,他筆下的無形山水充滿生命之氣,正是其澄觀四季不斷循環更迭的感悟冥思,更可視為藝術家對於中國傳統哲思的具體呈現。《無題》(Lot 13)為創作於1963年的雙聯作,宛若宋元的巨幅橫軸山水,畫面中縱橫萬千的墨線,時而粗獷、時而纖細,疏密間生氣蓬勃地主導觀者的視線。朱德群更依循著多軸線的散點構圖,融合現代繪畫觀點以及油彩的媒介,推陳出新地再造出中國潑彩山水畫中盡顯的雍容與磅礡氣勢。
朱德群信手拈來的運筆,先以充滿速度感的闊筆橫刷,一道道的黑色筆痕,推置出遠景存在感深厚的橫走山勢作為畫面主體,而流暢的赭黑墨跡之間,隱隱從後湛現出暈染開來的石綠色,如霓裳彩帶般絢麗,暗示著滿山翠綠的植披;山頭處的淺色空間中,再加上兩筆被灰色隱約遮蓋住的銘黃,形成了晨曦初露探出山頂的形象,巧妙地點出了藝術家將場景設置為東方欲曉的時間點。畫面的中景與前景則以大量略帶暖色的淡卡其色隱喻著傳統的留白,留白處則保有朱德群向來擅長的豐富筆觸處理,纖細如針的墨黑線條,上下左右自由地飛舞,連綿不絕,形成一個軸線,橫貫沿走於畫面中心,直達右聯的邊角,雖看似微弱,卻好似脈搏般牽動著畫面生命力的脈動。每道運筆的起、承、轉、合態勢之間,其自幼積累的深厚書法根基展露無遺(圖1),並在澎湃交互刷寫、勾勒、渲染的過程中,盎然砌疊出細膩而豐富的視覺感受。
蒼勁運腕的筆觸疊構,再加上稀釋墨彩流淌出的薄稀透明感,對映著深濃重色刷寫、渲染,蘊藉成虛實交替的幅奏,進而演繹出物象瞬息幻滅的氛圍,不禁也讓人緬想起張大千於1967年在巴西所作的《紅樹青山》(圖2)。張大千在六十年代晚期視力不如早年,卻也讓其走出前期的工筆風格,進入了獨特嶄新的潑墨及潑彩的創作高峰,其中翠綠的五亭湖上蒼緲雲霧間飄散著繽紛紅楓的秋景,正可與朱德群在《無題》中精采絕倫的色彩表現與空間經營作出完美的對比與參照。《紅樹青山》中張大千已全然略去人跡或是小屋等點景細節,只見石青、石綠、嫣紅與幾抹飛白在一片幽深的赭黑裡,波瀾壯闊地湧動、閃躍、激盪著,《無題》創作時間較《紅樹青山》早了四年,卻可見到朱德群恰巧也選用了類同的色彩,來表現鬱綠山谷間秋意初臨,幾株剛剛轉紅的楓樹錯落於山林間的美景。在此,正呼應了朱德群在1962到1963年間微妙的轉變:從1960年代初期僅選用低調的黑、褐為主要色系,進而漸漸開始大量引用斑爛的色彩入畫。
這個關鍵性的歷變,奠定了「色彩」在朱德群未來數十載創作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無題》此幅作品以極端的冷暖色調組合所造就出令人為之炫目的視覺效果,深具歷史意義地劃記了朱德群在早期對於色彩即展現高度的表現力。而其對於色彩元素的體悟與掌控,則可以回溯至其於杭州藝專求學時期,恩師林風眠在水墨畫融入濃豔色彩的前衛創新,為其與同窗吳冠中皆埋下了深遠的影響。自此朱德群致力朝向開發西方色彩關係以及東方的書法線條所邁進,自期能融會各取其長,並力求能在平面繪畫中傳達出古典詩詞中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抽象意境。這些繪畫語彙上的本質探求,亦讓朱德群在同時期眾多抽象表現藝術家中(圖3及4)顯得特出而獨具個人風格。
就繪畫形式而言,朱德群在《無題》中變化多端的用筆交織出豐富的層次感,更以油彩進行適度的稀釋,來表現出唯有在中國傳統水墨畫中才能見到遠山雲氣朦朧所呈現的透明感,其中展現深厚的筆墨神韻,令人為之驚嘆。《無題》見證了朱德群在六十年代初期創作中旺盛的創造力,其子朱以峰也提及當父親憶起這件作品時,對於其中完整成熟的表現度甚表欣喜,是為藝術家回顧個人早期創作時期的得意之作。倘若說張大千在《紅樹青山》所成就的美感,是以現代觀點傳承了自唐初李思訓所創意境奇偉富麗的「金碧山水」,朱德群在1963年的《無題》在色彩及意境表現上不僅能相互媲美,在留白處所展現出水墨勾勒皴染的表現可說是更勝一籌,平添作品在雍容華貴外所隱現的雅逸內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