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創作於1958年的《構圖第七號》(Lot 16)是朱德群移居巴黎後發展抽象藝術第二年所完成的作品。1956-1958年是朱氏藝術生涯中轉形和思考的重要時期,此三年的畫作不停轉變,反映朱氏反覆推敲、思考、解決繪畫上的問題,其中一個重要課題就是1956年欣賞德.斯塔埃爾的畫作後所引申的問題:如何才能擺脫繪畫上「形」的束縛,在具象和抽象之間自由變換,達到「破形」、「無形」?回顧幼時熟悉的唐、宋山水畫是朱德群尋找答案的一個方向。自1957年,朱氏開始把中國的水墨寫意和抽象油畫聯繫,作品開始出現稀薄的油彩渲染的畫面,漸變的色彩和諧交融,筆觸在畫面中時隱時現,滲透出東方詩意。到了1958年,即在巴黎舉辦第一次個展的一年(歐伯威畫廊) (圖1),創作中的中國文化特徵隨著更多的線條表現而逐漸深化,同時這一年的作品加入了黑色有機形體的元素,發展出以色塊、黑色有機形體、書法線條三者相互支撐、平衡的畫作。《構圖第七號》便是此一階段的首批創作,通過分析此作,能探索當時西方繪畫的時尚,以及構成朱德群風格的東方文化痕跡等關鍵元素。
《構圖第七號》的佈局和土壤色系隱伏了大自然中的形和色。朱德群的藝術從大自然出發,他創作的幾何抽象滲透了自然物像的影子,與蒙特里安追求絕對的簡化、人工的修飾的抽象風格迴異不同。朱德群蒸餾出風景中的元素,創作出代表風景的符號,演變成畫布上的形狀和線條。在「形」的研究上,朱氏除了借鏡德.斯塔埃爾的幾何色塊(圖2),同時回顧在杭州藝專的中國畫老師潘天壽作品,其通過簡化大山或大石塊細節,而得出的險峻的梯形(圖3),也就是東方藝術對擺脫「形」的概念。《構圖第七號》直幅的油畫中,大小不一的矩形有意識地散落在畫面各處。矩形的邊緣都是參差模糊的,而不是硬邊的幾何圖形。這些幾何圖形雖置於同一平面空間,卻是層層疊曡地出現。在呈現水墨渲染效果的背景上,出現以褐色矩形為主的顏料層,在此之上便是以駱駝色為主的小方塊,最表層的便是深黑色的有機形體和線條,構成最少四個主要顏料層。朱德群再以陰影、色調、筆觸加強畫面層次感和視覺律動性。集中在中間部份的肉桂色、駱駝色、卡其色小方塊在深褐色、紅褐色、啡紅色的矩形上飄浮。相對密塗的褐色塊面,淺色的方塊清晰可見薄薄的油彩肌理和筆觸,在這裡產生光 線的轉折,可謂是一緊一鬆,一暗一亮,相互平衡。只要方塊的位置稍微挪動,整個畫面的和諧便大受破壞。表層的墨黑色塊和粗線是畫中唯一出現曲線的地方,朱德群刻意以加大黑色顏料的厚度,以最濃重、剛烈的色彩表現柔性的曲線。畫作上方的線條介入了造型元素,儼如對山脈的抽象勾勒,呈現中國傳統視覺藝術、書法的線性特徵。朱德群把有形之物轉化成無形的靈感,繼而運用色塊、形體、線條產生帶建築性的無聲韻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