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朱銘以現代抽象造型呈現傳統觀念,作品既東方又能和國際藝術接軌,是為亞洲雕塑藝術發展的一個完美範例。《太極系列》的緣起,與朱銘日常生活中的身心修練密不可分,木材和青銅捕捉太極拳禪意的律動和深奧的哲理,以三度空間的美學反映出他的思維以及傳統的藝術型態。朱銘生長於台灣的鄉村,後來在寺廟修習多年。其早期的創作生涯以宗教藝術為主要素材,雕工細膩、一絲不苟;1970年代以後,深獲太極啟發,雕刻創作風格丕變,強調主體的靈性以及動感,與太極的精神相呼應。朱銘勇於突破,靠著《太極系列》作品擺脫傳統,把重心放在媒介、情感、形體上,大膽超越寫實的範疇。
在1990年代後期,朱銘以青銅的材質創作《雲手》及《轉身蹬腿》(Lot 42),在此,藝術家以堅實和極具份量的存在感,來探討金屬的沉重以及動勢緩轉間所頓生的力量。隨著對於青銅翻模技術的不斷嫺熟,使其鑄銅雕塑作品在木紋天然肌理的質感表現上,愈顯完美。朱銘以青銅展現純樸的雕塑手法,從中也可以看出太極的節奏和動能。正如同西方雕塑家奇利達受建築啟發,朱銘的太極雕塑同樣透過簡化形象的細節,以大刀闊斧的刀法,捨棄了傳統雕刻所重視的細節,創作更為靈動、自由,也更傳神的傳達出情感。
雲手,是太極二十四式中的第十式,亦稱為「母式」,可見其在太極拳技術體系中具有非凡的重要性。正如其名,雲手劃圈的過程,包含拳法的攻防含義,就是理想的攻防一體模式,也是典型的剛柔並濟,互相轉換的典範招式。步入九十年代後期,此件《雲手》作品已成抽象簡潔的風貌,雕塑整體造型厚重,以大刀闊斧的幾道壁削,塑造簡潔而剛健的輪廓造型,體現了力量蓄積後的迸發,令觀者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力量感。造型結構上,腿部線條如山石壁削,剛直有力,有穩如泰山之態;上半身為出擊攻勢,與厚重的下半身形成攻守合一的貫通。
《轉身蹬腿》以一種「速度」、「直覺」創作理念指導下,雕刻操作過程能擺脫理性思維,展現一種時刻在進行的動勢和創作直覺。整體造型,單腳站立,重心置在右腳,揮動雙手,轉身向後乘勢踢出左腳。朱銘把曲膝站地的右腳雕刻得厚重,表現穩如泰山的下盤。相反,蹬出的右腳鑄刻得靈巧,表現了踢腿的速度感。隨著側身的動作將重心轉移到右腳,雙掌側立,朱銘捕捉了左腳起腿隱含攻擊性的瞬間,並以肢體間的相對位置明確地揭示了太極講究在手、眼、身、法、步間抱元守一,以慢打快,以靜制動。
在簡化為幾何塊面的造型當中,朱銘僅保留了幾道俐落的大線條暗示身體的細節與動態,在穩定的態勢中強調出動作的急速變化。這兩件雕塑的大尺寸給予觀者一種視覺上的衝擊,令雕塑之龐然氣勢劇增,更是朱銘的哲學思維過程所產生的結晶。作品透露著強大的動感與魄力,技法簡潔,一氣呵成。在每個角度裡,面面帶動迴旋的線條運動,使得在觀看的各個角度下,連續的塊體因流暢的線條,產生出互動、呼應的關係。《雲手》與《轉身蹬腿》造型富於起伏層次,從各個角度移步欣賞會體會出不同的動感氣勢,重量感和動感巧妙的結合為一,這正是朱銘現代雕塑語言的真正成熟和確立,成功地將形體的行進動勢凝結於一個定格的瞬間之內。此兩件雕塑充分展現朱銘《太極系列》宏偉的形態,舉手投足間充滿氣勢,充分表現其驚人的創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