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仇德樹在開始大量實踐“裂變”拼貼的創作方式與增添了丙烯色彩視覺衝擊試驗後,2000 年左右開始了以“山水”為主要題材的創作,此次拍品《裂變—藏暉(山水)》(Lot 47) 便是這一時期的佳作。作品各種色彩中山峰層巒疊嶂,不規則的幾何形狀佈滿畫面,構圖緊湊。在“裂變”的原則基礎上,仇德樹將撕碎的宣紙組成不同高矮大小的山巒置於著色的畫布之上,通過不同的力度與深淺來達到使宣紙達到不同的通透效果。
在西方現代主義繪畫的視角下,仇德樹的這幅作品容易讓人聯想到塞尚的《聖維克多山》。仇德樹通過酷似塞尚般強烈呼應的顏色在二維的平面上給人一種三維立體、有深度的視覺體驗。塞尚與仇德樹誕生於截然不同的時代背景,卻同樣偏離于自身傳統“解構”的繪畫語言。
仇德樹在上個世紀80 年代,不可避免地受到大量西方現代藝術資訊湧入的影響,但作品中透露著如何讓水墨這一古老藝術形式重新煥發出生機的思考。然而,仇德樹並未完全被西方藝術理論所同化,而是在運用丙烯色彩的同時從媒材語言—宣紙與題材—水墨上重新回歸中國傳統。在運用“裂變”這一全新的圖式技法的的同時,傳承下來的是對宇宙萬物“道”的思考,是一種保持獨立精神的同時對於不斷變化的時代中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