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李真
天池
銅雕 雕塑
2008年作
簽名:李真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2008年《李真 - 尋找精神的空間2008北京中國美術館個展》亞洲藝術中心 台北 台灣 (圖版,第188頁) 2012年《李真 大氣︰李真台灣大型雕塑首展》亞洲藝術中心 台北 台灣 (不同尺寸版本,圖版,第169頁)
拍場告示
The work is additionally dated 2008 by the artist.

拍品專文

《天池》(Lot 554)的靈感源於李真對大自然湖泊的感受。從平日深愛的台灣日月潭,及某次在晴朗的天氣下搭乘歐洲境內飛機從機上向下望,看到山中的湖泊猶如天鏡一般,搭配著絲絲雲彩,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的情景;壯麗的大自然景象觸動李真創作,達到一種自我淨化的境界。它大氣而安寧,強調媒材的質地,使觀者達到自我舒暢之感,和一種美妙的內化。李真藉由一種充滿動態感的雕塑手法呈現此精神與肉體上的渴望,從作品人物的肢體語言及神態表情可見端倪。《天池》描繪出了人體胸腔的舒展、微顯的腹部及李真首次對於人體臀部的寫實描繪,此種具體人體寫實特質的描繪,在李真雕塑中前所未見。另一件作品《觀》(Lot 555),人物雙手舉高,他所捧著的金色物件-「觀」,代表「佛性」。佛性是人性中普遍皆有的良善本質,但人往往感受不到,須闔眼內觀,試著探索其慈悲心。李真將抽象的人性視覺化,以金色強調作品,並將其置放在高舉的掌心,暗示著其重要性。金的溫潤搭配雕塑主體的沉穩漆黑,既對比又和諧。正如李真本人所述,他的作品旨在「化有為無」,這種哲學思想折射了佛學的「空」與道家的「氣」,在思想上引領著李真的藝術創作。李真的雕塑在活潑天真的氣息裡散發一種人文溫度和醇厚的親切感,在充滿隔閡的現實世界裡化作精神治療的藥劑。刻意將《觀》的人物頭部隱藏在正面,因此由後方觀之,人物彷彿是上下顛倒,倒立插入雲朵,只出現腹部以下;雖是倒立姿勢,卻仍像是以蓮花般的雙手捧著珍貴的「佛性」。李真把東方哲學滲透進西方藝術表現手法,成功地擺脫了傳統的框架,從而使他的作品獲得耳目一新的感染力。

更多來自 亞洲當代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