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毛旭輝
權力的詞彙
油彩 畫布
1994年作
來源
歐洲 私人收藏
出版
1996年《中國!》藝術博物館 波恩 德國(圖版,第35頁) 2005年《毛旭輝》漢雅軒 香港 中國 程昕東出版公司 北京 中國(圖版,第177頁) 2007年《毛旭輝1976-2007》漢雅軒 香港 中國(圖版,第143頁) 2008年《道路︰毛旭輝繪畫歷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上海 中國 (圖版,第203頁)
展覽
1993年「九十年代以來的中國美術:中國經驗」四川美術館 成都 中國 1996年「中國!」現代藝術博物館 波恩 德國 1997年「中國!」華沙國家美術館 華沙 波蘭 1997年「中國!」維也納藝術館 維也納 奧地利 1997年「中國!」世界文化宮 柏林 德國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毛旭輝︰「我所理解的藝術家是一個『圖式』的創造者。我相信形的力量,因為有形,才使我們感受到無形的東西。」 一般對「形」的理解,是跟據客觀外貌而論,但毛旭輝的觀點是內省的,早在「85藝術新潮」時期,他便以透視精神為目的而提出了「新具像」的觀念。他的意思不是寫實再現,而是尋找一種具象徵性,並且一針見血的叙事形式。從藝術風格分析,他在80年代的《圭山組畫》是鄉土主義的變奏和延續,《私人空間》系列則注重筆觸的表現力、人體扭曲和空間變化,直到1990年起,毛旭輝的「形」便出現明顯的象徵意義,而且轉為專注對「物」的描繪。椅子、剪刀、鑰匙、錦旗、鞋子等,完全在形態上取代了人物,每件物件都超越了本身的客觀特徵而具有人的性格,從而帶出一種獨特的社會性。 1989年起毛旭輝開始繪畫一批人物坐在靠背椅上的繪畫,其中包括不少把人體變為剪影式的抽象作品。人和椅子,在毛旭輝的觀念中成為一個意味深長的符號,這個形式在《家長》系列中得以完美定形,具體地描繪出家長在中式傳統中的權位;毛旭輝認為「家長」作為符號,象徵了權利、孤獨、專制、尊嚴、意志,帶有非常沉重和苦難的意味,而同時「家長」的觀念卻並非指向某一個具體的人,而是針對整個民族歷史發展的一個概念。因此,毛旭輝所關注的,並非是個人的家族問題,而是一個社會的整體問題。跟毛旭輝在85新潮時期共同組織過「西南藝術群體」的張曉剛,在1993開始了《大家庭》系列時,同樣是以貫徹的圖式去探討一個大時代的整體精神面貌,以致具有普遍性的歷史氛圍。 從「家長」的圖式發展,毛旭輝在1993年完成了一組八幅名為《權力的辭彙》的繪畫,展出於當年由四川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經驗展」(圖1),還有1996年波恩藝術博物館的大型展覽「中國!」。其中以書架為題材的一張在展覽後一直為私人收藏多年,首次在拍賣出現,而書架亦是毛旭輝創作中比較稀有的主題。畫中書架的物理性對稱,加上半圓形的拱頂,在構圖上完全配合西方古典宗教繪畫的神聖和莊嚴,然而毛旭輝在表達上卻傾向絕對的圖案化和平面化。放滿了三行書的書架,成為一個沒有三維透視感的圖騰。黑、白、灰的深沉調子籠罩著整個畫面,只有一部份書本的紅色帶來尖銳的視覺衝擊力。它們穿插在其他灰白色的書本之間,彷彿代表著兩種壁壘分明的立場,也體現了一種無法抵抗的侵入性。 人類自古對於歷史的認識和理解,除了親身口述外,書本就是最重要和直接的工具。有關政權的記錄,在書寫和發言權的合法性上,往往只是掌握在階級金字塔頂的一小部分人手上,亦是權力的最大擁有人,書本在這個情況下成為了由上而下的一件冰冷統治工具。相反,其他屬於哲學性、社會性等的民間書寫,則代表了思想的自由交流,甚至是對於前述權力時,一股從下而上的抗爭力量,好像毛旭輝一代藝術家在80年代就憑藉書本大量吸收西方現代思潮而走上藝術的革新之路。因此,書本一方面是軍事和經濟力量之外最大的權力體現,另一方面卻是個人追求精神世界自由的媒介,它是一把自我矛盾的雙面刃,它既為權力發言,亦制衡著權力。 毛旭輝曾說︰「事實上權力是如此廣泛地存在著,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然而它肯定是人們常常未經思索就拿去使用的東西,就是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我們都在使用它或受控。」 無論在東西方,宗教作為一種對人類思想的指導,都是一種強大和無形的權力模式。當我們回頭看像馬薩喬的《聖三位一體》(圖2)等文藝復興宗教繪畫強調平衡和崇高的形式時,便可以理解耶穌作為構圖的焦點時,他實際上就是一個具體化的權力核心,而圓拱建築就是強化他身上釋放的權力意識。在毛旭輝的《權力的辭彙》中,書架借用了圓拱建築帶來的震懾力,它是一個盛載權力的宏大結構和象徵,架上的書本,特別是那些令人想起毛澤東年代的紅色書本,取代了聖經人物的角色,暗示了其至高無上的地位,成為現代中國社會一代人無法忘懷的「聖經」,默然地排列在歷史的層架之上,俯視著平凡的眾生,散發著權力那種無處不在的無形力量。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夜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