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劉煒
風景
油彩 畫布
1998年作
簽名:劉煒;劉煒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出生於1965年的藝術家劉煒,一直處於一個觀念不斷發生變化的時代。他們的青春朦朧期處於最為壓抑的1970年代,而在青年期又正處於1980年代中國社會的巨大轉型和變革期。他們與上一代85新潮時期的藝術家們不同,不再著重於哲學及歷史的討論或追溯,也不相信建構新的價值體系以拯救社會或文化的虛幻努力,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自己,面對自身的無可奈何和自我生存狀態的拯救。以超現實的調侃方式描繪自身平庸的現實,以自嘲,玩世和無所謂的態度去描繪自己以及周圍熟視,無聊,偶然乃至荒唐的生活片段。 1990年代是劉煒創作變化的重要時期。他開始逐漸從採用強烈政治符號含義的圖式,轉為以情色元素加以隱晦的政治傾向作為主題,之後又另闢蹊徑的將自己置身於傳統文化的懷抱中,人性的自覺和關懷重新審視事物的本質。 作品《風景》(Lot 48),是劉煒於「粉紅時期」所創作的獨一無二之巨幅風景作品。這雙對聯式的畫作並置而成的獨特構圖,令山巒以折射、對稱的結構呈現,從而促成了近景以對角線佔據二分之一畫面的肉之山。從《寫山水訣》中提及「從近隔開相對,謂之闊遠」的繪畫技巧(圖1),到法蘭西斯.培根靈與肉的生命吶喊(圖2),足以看出中對稱作為藝術構圖要素的體現。 風景繪畫,於中於西、自寫實至寫真的過程中,演變出不同的解讀。作品《風景》中,中景是被山體遮擋的墨綠色樹林,而遠景則是掩藏與樹林之後的城市建築,鋼筋水泥混凝土的方形結構,如威廉.透納作品中涉及的自然與人類之間的關係。而在當代語境裡,在看似腐蝕、肉欲之感的畫面中,劉煒以俏麗的粉紅,悠揚的風景將之解構,把看似中國文人的浪漫主義風格昇華至美的極致。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明 王守仁《傳習錄》 不同於寫實的風景繪畫。劉煒僅利用合理的構圖方式營造了看似真實的畫面氛圍,導入觀者的思考。而後以寫真的方式,描繪著心中的真實風景。如彼德.多依格般,劉煒以畫面中強烈的視覺衝擊,直指人們心靈中的疑惑--何為真實?是相信習以為常的麻木,還是如藝術家般勇於面對隱藏在背後那赤裸的真實人性。 從政治普普疏遠之後,另闢蹊徑的將自己置身于傳統文化的懷抱中,劉煒對於中國傳統藝術和西方大師的藝術經驗的吸收傳遞到他的創作的方方面面,對於技法的研究帶給他極為敏感的筆性。劉煒說:「文化最終是一種冗長的東西。我們要有自主的文化。」一語道出此件作品的古性。元代黃公望有云:「山水中用筆法,謂之筋骨相連;有筆有墨之分,用描處糊突其法,謂之有墨;水筆不動描法,謂之有筆。」(圖3)劉煒藉以油彩畫布的便是媒介,延承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又拓展了西畫的繪畫語言。畫面中,間歇性中斷的筆法、流淌的顏料與未完成的畫布邊緣空隙,無不呼應著「留白」的暗喻,且同時賦予畫面生動的氣韻。 1995年劉煒創作了極具視覺衝擊力的《你喜歡肉嗎》系列(圖4),在第46屆威尼斯雙年展主展廳展出。每件作品的中心都有一位極富肉欲感的女性挑逗著觀眾。而她的四周充斥著各種被切開的肉,鋪滿牆壁,襲面而來。這是人性最直接、最本能的慾望。幾年後的劉煒,在作品《風景》中滲透出的,是成熟後精神性的昇華而凝聚於畫面。他不再需要依靠視覺、話題簡單刺激的助力,而是脫離具象世界抽象至世界觀的昇華。參禪中講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作品《風景》中「非肉非山」的畫面,亦是似肉似山。在看過世事萬千之後,任何人事最後都會回歸於原點,此時肉就是客觀的物理生物。人,無論追逐何等富貴繁華之後,最終無非也是一塊「肉」。 劉煒以獨具個人藝術風格的腐爛筆觸配以精緻鮮嫩的粉紅色,直接導向人對肉欲和腐爛、糜爛的理解,他強調表達自己的真切內心感受,並用個人化的視角與藝術語彙來觸動觀者的心靈。他以犀利的野獸派風格與表現主義手法讓風景以令人歎為觀止的姿態呈現在觀眾的眼前,塑造出了大體積的「肉之凝結」。作品是人性赤裸裸的慾望被內斂型的文人通過山水的藝術表達方式,並加以包容。肉與山相互交融所構成的和諧美感,是自然性與生物性相互結合的登峰造極。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夜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