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王沂東出生於山東臨沂縣,山東沂濛山區是山東龍山文化的發源地,擁有古老的傳統習俗,這兒也是王沂東藝術創作的搖籃。始於八十年代,王氏創作以沂蒙山區為題的畫作,努力發掘、演繹、傳遞傳統山東文化的美感。王沂東視寫實為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在中國的藝術語境中,通過具象的描繪,向觀眾傳達一種貼近當代中國人的心境。
王沂東把沂濛山區常見的石山化成戲劇的一幕背景,而且刻意收窄景深,從少女伸手可觸及的流水,可以推測少女所站之處與背景只有一個身軀的距離,這個近鏡的表達方式把褐黑色的石山描繪得高聳暸闊,以畫刀製造複雜的肌理,予人莊嚴雄偉之感。可是,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沂濛並不止於一份莊嚴的歷史感,觀者可從沿著石山向下流動的山泉流水找到一道思想痕跡,追蹤藝術家從沂濛山水所體驗的生命力,恰如母親孕育嬰兒那份溫柔的力量,隱含對沂河默默孕育悠久的龍山文化的頌讚。王沂東以透明的鉛白色油彩在深沉的石山上薄擦,描繪沒法抓住的流水,鬆動的筆觸與表現石山的不透明厚重筆觸和肌理成對比,再現古典寫實風格油畫中嚴謹的虛、實、明、暗關係(圖1)。可是對比傳統古典寫實風格背景的處理只是為了形成與人物的色彩和空間關係,王沂東的背景本身埋伏了多重的意義,佔據了表現畫作核心思想情緒的重要位置。
《沂河水》(Lot 54)取材自中國山區農村,可是相比同一時期的中國鄉土寫實繪畫,如羅中立、程叢林繪畫的農民形象,王沂東想要表現的是一種沒有瑕疵,高度唯美的中國韻味和氣質。這一點可從分析其人物造型去了解。他對風景進行實地寫生,為求達到嚴謹的寫實造型,他長時間在畫室親身面對模特兒繪畫人像。人物雖是農村中平凡的姑娘,但王沂東卻通過西方傳統古典寫實油畫七百餘年承傳下來的獨特高雅魅力,把最平凡不過的農村姑娘描繪成恰如14世紀文藝復興寫實肖像油畫中的貴族或宗教人物,為農村姑娘注入一種崇高的精神力量。王沂東選擇以古典寫實油畫技巧多層的色彩罩染,使顏料一層一層地服從於形體和造型,而額頭、鼻尖以及手鐲頭飾等高光處的用筆簡練精確,描繪出輪廓清秀、形象典雅的女主角。姑娘身上所散發的氣質經過王沂東精湛的用筆用色技巧而呈現,透明畫法讓底層和表層的顏色交織,使女孩的膚色自然逼真;以細筆勾勒再現少女輕撥的髮絲;準確的光影和色調處理使布衣服皺褶質感具體而逼真,細節刻畫精緻而不瑣碎。古典寫實肖像把衣服表示人物的身份,如提香《穿棉衣的男子》中精緻的服飾(圖2)。《沂河水》中姑娘身穿山東文化遺產彩印花布所縫紉的衣服,王沂東把「喜見濛山濃染黛,欣看沂水淡拖藍;鵝黃鴨綠雞冠紫,鷺白鴉青鶴頂紅」的傳統民俗延續於至現代繪畫中(圖3)。
《沂河水》二位女子站立於方形畫布的左右兩旁,女子全身的高度佔據著畫面,右邊女孩伸出的手連繫了二方,形成如「H」形的簡潔平衡構圖,構成了視覺的張力,好比凡.艾克《喬瓦尼.阿諾菲尼與妻子》(圖4)中描繪手牽著手的新婚夫婦的全身像,平衡的構圖帶出和諧之感。《沂河水》中平衡、穩定的構圖讓作品洋溢寧靜、祥和與安逸的氣氛,這正正是王沂東想要通過沂濛山區,提醒一種被人逐漸遺忘的中國人文精神,包括人與自然平衡的共存,以及祥和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