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趙無極
熱風
油彩 畫布
1956年作

款識: 無極ZAO 56 (右下); Zao Wou-ki Vent Chaud 1956 (畫背)
來源
法國 巴黎 1900-2000畫廊 亞洲 重要私人收藏 此作品已登記在趙無極基金會之文獻庫,並將收錄於梵思娃.馬凱及揚.享德根正籌備編纂的《趙無極作品編年集》(資料由趙無極基金會提供)

榮譽呈獻

Eric Chang
Eric Chang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趙無極的作品向我們清晰展示了中國文化中的宇宙觀,其中的模糊和遼遠反映了沈思的精神,而非沈思的事物。這種宇宙觀已成為一種現代的、普遍的觀念。來自完全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如保羅•克利,馬克•托比或亨利•米肖也同樣不得不求助於這種觀念。」- Alain Jouffroy《藝術》1954 年 1954 到1957 年間是趙無極藝術生涯的重要轉型期。在經歷早期的具象及50 年代初克利階段後,1954 年的《風》標誌著趙首次摒棄畫中的敘事成分。在1976 年採訪中趙無極曾說「我的畫開始變得不能辨識。靜物與花不再存在。我傾向於充滿想像的、無法詮釋的書寫。」這種畫風的轉變緣自于畫家將中國傳統美學哲思與西方抽象主義相結合的突破性探索,同時受到其創作工具拓廣的影響,從1953 年起趙在飽滿尖銳的小畫筆外加入使用寬闊方正的畫筆,便於創作出迅疾流暢而又不失沉厚的筆觸。 在這短暫而關鍵的四年間,趙無極留下為數不多的以風為主題的作品。除了現藏于法國巴黎龐畢度國家藝術中心作於1954 年的《風》,以及美國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館藏1957 年的《北風》外,本次拍賣中來自1956 年的《熱風》(Lot 27)為創作年份處於上述兩者之間不可多得的佳作。鑒於風無形無色無光影的本質,趙需要藉助描繪受風之力所控的其他主體來暗示風的存在。《熱風》一作採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空間透視濃淡遠近法,同時藉鑒西方繪畫如透納作品中光影的瞬息變化來表現一種渾然升騰的自然現象。同時,趙對畫面的虛實平衡十分在意,此幅的能量聚集在畫面中部,錯綜筆觸和亮白底色營造出風卷雲湧波瀾壯闊的赫然聲勢,而四周則以赭紅及褐色為主,頗有「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之淡泊寧靜。趙無極於1955 年結識音樂家瓦萊斯。這種動與靜、滿與空的畫面處理方式受到瓦萊斯試驗音樂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趙無極開始在畫面中引入形似商周青銅器銘文的符號,這些錯落有致的符號既把由油彩創造的深邃繪畫空間重新拉到表面,如畢卡索和勃拉克在分析立體主義時期通過引進字母萊強調繪畫的平面性二維度的做法。同時,這些受到甲骨文和古老銘文影響的符號又承載著著中華歷史文明的沉重滄桑。 此作之題目《熱風》也頗有趣味,除了直言所述自然現象之外,有可能是趙無極致魯迅1925 年的雜文集《熱風》。其中收錄《不懂的音譯》一文批判誤受到蹩腳國學影響的人子弟的翻譯之風。趙無極作為跨越中西藝術的集大成者,基於其對兩種文化的深層瞭解、闡述及融合,而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富麗堂皇的翻譯。同一時期趙無極還創作了《致屈原》和《致杜甫》,三位所致文學大師皆為不畏權威批判社會黑暗並追求個人自由的典範。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