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趙無極身為長子,與父親感情一向親近。其父趙漢生雖為銀行家,卻有深厚的人文素養,並將自身淵博的書畫知識傳授給家中孩子,自小就引導著趙無極學習欣賞周遭事物的美,而此美感教育經常來自於自家的花園。趙父愛好養花植木,在各地住宅的前或後一定有一個小花園,創作於1955 年的《父親的花園》(Lot 30) 就充滿著趙無極對兒時的回憶與往事( 圖1)。筆觸間, 色彩中, 思想起約自1954 年開始,趙無極放棄了克列符號式的繪畫語彙,不再拘泥於物體外在的形似,而開始找尋發自情感的性靈,並從筆觸中尋找表現力,並導入新色感與大自然的詩性。《父親的花園》雖尺幅不大,卻內蘊著波瀾壯闊動勢及氣魄,仍舊可見甲骨文符號,鏗鏘筆尖一落成紋路、二落成枝椏、三落成疾風,顏色顯得沉,卻也鮮活。趙無極借用書法中虛與實相互激蕩所產生的力量,動靜之間風起雲湧,磅礡中見細膩。趙無極此時期的作品多以渾重、帶有挽歌意味的深色系為主調( 圖2)。被綠色調覆蓋的畫面在其藝術生涯中並不常見,尤其是在從嘗試抽象走向抒情抽象的1954至1962年間,僅有一件創作於1953-54年的《綠色森林》(圖3)。《父親的花園》中的綠,獨具魅力且層次鋪陳緊密,將萬物的奧妙賦予了每一吋畫布,推演後分裂、分裂後重組。作品整體背景以雅致的媚茶色調為主,由外向內蘊含了苔色、萌黃、若草及淡黃色,層層遞嬗。細密的色彩迭置,形成一個向心漩渦,引領觀者窺探花園的中央,走入一抹群青與白的小天地,赭紅色的小石頭倏然而現,令人會心一笑。這個綠意盎然的小花園,體現了趙無極對色彩關係及線條律動兩者間互動的精准掌握。《父親的花園》的視覺力量除了來自引人遐思的色彩、細膩堅定的筆觸,更多是所有客觀主題的交融。趙無極並不喜歡觀者將其藝術視為風景或山水畫,這個定義過於狹隘,他曾說:「在莫內的畫中,物體、大自然及空氣之間,並不存在界線。《睡蓮》已把一切融成一個整體。」界線模糊了,想像空間變寬闊了,情感自然突破禁錮,直達觀者的眼與心( 圖4)。趙無極的畫反映了他的經歷,成為他「情感的指標」,而一位偉大的畫家,絕非只是因為其技法傑出,而是他的畫能長驅直入人們心靈那被遺忘的秘藏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