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osung Liu (b. 1932)
境生象外‧捨形悅影 -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空谷回音

劉國松

細節
劉國松
空谷回音
彩墨 紙本
1965年作
款識:劉國松 一九六五(左下) 劉國松作「空谷回音」一九六五(框背標籤)
來源
台灣 台中 現代畫廊 亞洲 重要私人收藏

榮譽呈獻

Eric Chang
Eric Chang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在20 世紀中,有無數的中國畫家,不斷摸索中西合璧的藝術表現,然而其中絕少像劉國 松的現代水墨畫創作那樣,既保留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髓,又把握住這個時代的精神,兼 容中西文化之長而進入一個新的繪畫境界。」 -〈劉國松與現代水墨畫〉李鑄晉 在1965 年所作《空谷回音》(Lot 33) 中,劉國松運用其獨創紙張與著名技法「剝皮抽筋皴」 開創一雄渾空間;拼貼、染色、撕筋所形成的特殊肌理彷彿渾然天成,勁健狂草線條將山 勢化為動態,大片留白則巧妙地製造了深度與豐富的詩意,「空谷」意象呼之欲出而回音 蕩漾。咫尺萬里,自然的氣勢與生命的力量皆在其間。 1963 到1969 年間,劉國松以自己發明的粗筋「劉國松紙」進行抽象水墨創作,先上墨色 再撕紙筋,讓自然偶得的痕跡躍動於畫面中,這種作法大膽推翻了筆墨公式,以「遊於藝」 的自由境界和歐美抽象表現主義( 圖1) 對話,卻更帶有向文人畫傳統致敬之意( 圖2)。劉 國松從石恪《二祖調心圖》( 圖3) 中的草書線條中擷取靈感,並結合中國畫所講究的疏密 分配與留白,將山水意境表現於具象與抽象之間。《空谷回音》以無形的空白來暗示在山 谷中飄流的煙嵐,完美體現「無畫處皆成妙境」。 劉國松自1960 年代初期開始推動現代水墨畫,實驗與創作不綴,力求創新,在技法和材質 上都獨樹一格,但所謂的「新」依然必須由傳統出發,從古典文化中發現問題點與解決問 題的資源;對皴法、筆墨的重新詮釋,都必須依賴深厚的美學內蘊與對虛實意象的掌握能力。 《空谷回音》娓娓道出劉國松這份堅持,直至今日仍餘韻不絕。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