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80-2-B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鄭相和

無題 80-2-B

來源
韓國 首爾 庫卡當代藝廊
現藏者購自上述畫廊

拍品專文

如果要說鄭相和的早期作品是以黑白雙色為主調,自上世紀70年代末起,其創作色調則突然轉為以黃色與棕色為主。鄭氏出生於韓國的港口城市馬山,因此他自稱其作品中的藍色為馬山的海洋之藍。他曾言:「抽象藝術描繪的是無形之物,然而若你用心觀察並細細體味畫作,便會發覺在同樣的藍色之中亦蘊含著豐富的變化」。他筆下的藍,從粉藍至深藍無所不有,恰似經歷漫長午夜的黑暗之後海水顏色的豐富變化。沒有哪一片大海可以只用一種特定的藍色來描繪,它時而於陽光之下波光粼粼,時而倒映着濃雲滾滾的陰鬱天空,靜靜地在某處,迎接自然所賦予的豐富色彩。

《無題80-2-B》(拍品編號 5)創作於1980年,有別於藝術家其他以藍色為基調的作品,它所蘊藏的藍格外豐富。由淺如白雪的粉藍至近似紫色的鈷藍皆不一而足。在該作品中,由於藝術家將畫布反復地橫豎折疊,使之形成矩形或三角形的塊狀,故而畫作顏料得以表現出簡潔樸素的質感。畫面每一格當中顏料的厚薄程度各不相同,其色彩亦隨著不同觀賞角度而產生變化,因此觀者無法以某種色彩定義作品的總體設色或基調。從第一眼望去,觀者極難辨識出鄭氏作品中所選色彩的細節,然而正如喬治・修拉畫作中的點描法一樣,各種色彩在藝術家特定的編排佈局之下以細碎塊狀呈現,形成表面上虛無空洞的藍色畫面,但事實上畫作卻將泥土般的深色調以及如陽光般絢爛的淺色調藏於其中。

鄭相和以豐富色調所鋪排而成的紫藍色畫面,不禁令人聯想起高麗王朝以藍色顏料繪於白瓷之上的月亮罈(圖2)。儘管月亮罈的質地與輪廓並不如其他瓷器一般大氣奢華與精緻繁複,但其粗糙表面與胎白的底色往往夾雜著細小的顆粒,令觀者得以欣賞粗糙之中的細膩。同時,鄭氏所用之藍與由波斯引入並專供皇室瓷器使用的藍色顏料極為相似,令藝術家質樸的顏料組合煥發著柔美與優雅的色彩。鄭氏的作品顯然非純粹的單色畫,在整體上,其作品仿若雅致天然的單色陶瓷(圖3),飽含着完美的平衡與靜謐。

鄭氏以顏料反復的塗抹與剝離技法而聞名,自1968年伊始的近50年中,他一直堅持採用這一技法進行創作(圖4)。其作品摒棄描繪任何具象構圖或形狀,僅通過顏料的層疊堆積、瑣屑分佈來呈現畫面,如此一來,色彩的表達便成為畫作的精髓。鄭氏作品未附帶任何指向性內容,或未加上任何標籤,它為觀者提供一個絕對自由的空間,體會畫作,對作品進行富個人意義的解讀。正如《費里茲》雜誌所稱讚,其作品所蘊含的獨特物質性,使觀者無意中發現「形」之物理類比,而這一類比正是欣賞把握單色畫之關鍵所在。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